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六单元 20古诗两首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感受诗情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对两首古诗的教学,应该在学生大致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体会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感,让学生置身诗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借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很好地把诗中语言还原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运用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两首古诗及相关图片,适合两首古诗的配乐,送别诗。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李白、王维的资料;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同学们,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诵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李白)
2.下面我们将进行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抢答。(学生可以介绍李白的生平,可以背诵李白的诗歌,也可以讲讲关于李白的小故事。)
3.配乐介绍写作背景。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两人一见如故,不久,孟浩然要到扬州远游,李白特地在黄鹤楼前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创设游戏情境,以抢答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导入教学。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用小故事创设古诗写作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还为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作了铺垫。
二、朗读诗句,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自学生字,指读正音,记住字形。(强调“陵líng、辞cí”的读音;提示学生“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3.自由练读全诗。
4.指名朗读,请一个同学随着配乐读诗,要求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播放音乐《送别》)
5.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及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6.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生字,扫清文字障碍,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古诗大意,汇报自学成果,体现新课程下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品析前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黄鹤楼 扬州)
学生交流资料:黄鹤楼:位于武汉蛇山之上,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结合课件上送别友人的图片,理解“西辞”。
(3)品味“下”的精妙。诗人为什么不用“去、往”,而用一个“下”字呢?谈谈你的想法。
(4)理解“烟花三月”。
①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②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预设: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③师生共同欣赏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繁华而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地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5)指导朗读前两句诗。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6)过渡:在黄鹤楼这样的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诗人又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
2.品读后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质疑“孤帆”。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这就叫“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诗人眼中所看到的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一叶孤帆。
(2)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
(3)感悟心情。当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目送好友的船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天边,诗人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船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
3.再品古诗,体会诗情,配乐朗诵。(配乐:《高山流水》)
4.分角色表演,感悟情感。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评选最佳表演小组。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要注意学生语感的培养,而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积淀,韵律感强,学习古诗就是应该采用多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本环节设计重点突出朗读的指导,在“自读、互读、教师范读”中学生一遍一遍地品味古诗,从而加强对古诗的感受与理解。
四、回归整体,拓展学习
1.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古诗大意;师生互动背诵古诗。
2.师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积累送别诗。
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送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都是唐朝时期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得多。
《别董大》(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山中送别》(王维)
设计意图:为了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优秀诗文。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师小结: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友情要靠我们用一生去品味,用一生去守候。
2.作业设计。(任选其一完成)
(1)爱写作的你,请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送别的短文。
(2)爱画画的你,请将诗中出现的送别场景画下来。
(3)爱读书的你,请收集其他诗人的送别诗并进行整理。
设计意图:多元化的作业设题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表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一、音乐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请同学们听一首曲子(播放音乐《阳关三叠》)。仔细听听,你能听出什么?这首古筝曲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它表达了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对友人深深的离别愁绪。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走到诗人身边,去看看这篇千古佳作背后的故事。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曲《阳关三叠》,会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之中,将学生带到千年前的渭城,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初读古诗
1.理解诗题。(学生汇报交流: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附近。)
2.交流关于诗人王维的资料。
(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人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3.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借助字典或书上的注释,把字音读准。
(2)注意诗句的停顿。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5.师指导学生书写“舍”。要求: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
6.再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在小学四年级,已经要求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要求学生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本环节就侧重训练了这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为进一步学习古诗、感悟诗情打下基础。
三、品读诗句,以读悟情
1.过渡: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读出它的美。学生自由练读。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细雨和客舍总能勾起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依依杨柳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预设1: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的浮尘,客舍的瓦楞青青,柳色嫩绿清新。)
(预设2: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5.过渡: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要送自己的朋友元二到哪里去?元二这一路长途跋涉,辛苦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7.出示后两句,教师范读。学生品读。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8.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加深理解。
(预设: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诗意,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与朋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打下情感基础。再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强化情感,拓展延伸
1.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写的是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惜别之情,后来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播放古筝曲《阳关三叠》)几年以后,王维去世了,这首诗也成了王维送元二的千古绝唱。再次朗读这首诗,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情谊吧!
2.在音乐声中师生齐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3.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尝试背诵。
(2)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
设计意图: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师总结:这些古诗,历经千年而不衰,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感受到他们为朋友担忧、替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
2.作业设计。
(1)搜集整理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2)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搜集古诗、摘抄古诗的好习惯,积累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受到优秀语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