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相长》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古文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掌握“举、动、忍、曾益、空乏、拂、所以、恒、过、作、征、喻、入、出”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了解关于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3. 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4. 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第二段所讲的道理。
学习任务
1、自读《导学案》“知识储备”部分。
2、听录音范读。
3、回顾已学文虚实词,结合注释,利于工具书,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独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畎( )亩 曾( )益
拂( )士 拂( )乱
胶鬲( ) 傅说( )
2. 找出文中三个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和意义。
yuè
quǎn
zēng
bì
fú
gé
⑶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辅佐。
⑴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⑵衡于虑 。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3. 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
必先苦其心志
人恒过
入则、出则
入:动作名,指国内 出:动作名,指国外
劳:形使动,使……劳累
饿:形使动,使……受饿
空乏:形使动,使……受穷困缺乏之苦
动:动使动,使……惊动
忍:动使动,使……坚忍
乱:形使动,使……混乱
苦:形使动,使……受苦
过:名作动,犯错误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
古义:
举于士
今义:
古义:
往上托
举用
士兵
狱官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
生于忧患
而: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
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
从
给
在
由于
表顺接
表并列
发迹,指被任用
表现出来
违反,阻挠
通“弼”,辅佐
6.重点词语解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后作:
征于色:
而后喻:
国恒亡:
生于忧患:
担子,责任
奋起
征验,表现
了解,知晓
常常
生存
7.重点语句翻译
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内心困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内心想法)表现在脸上并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通常会灭亡。
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导学案》“合作学习”部分内容,再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小组合作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译文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论证方法上的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孟子》散文语言上的特点
这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启示
教学相长
1. 正确认读“肴、旨、强”,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任务
1、自读《导学案》“知识储备”部分。
2、听老师范读。
3、回顾已学文虚实词,结合注释,利于工具书,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独学
1.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
2. 把握节奏
yáo
fú
qiǎng
zhǎng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 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
虽有至道:
是故:
困:
自反:
自强:
教学相长:
美味的菜肴
品尝
味美
到达了极点
因此
(受到)阻碍,不通
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
自己督促自己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4. 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
今义: 古义:
不能知其旨也
今义: 古义:
教然后知困
今义: 古义:
教学相长也
今义: 古义:
即使
虽然
味美
意义、用意、目的
(受到)阻碍,不通
困难
促进
增长
5. 词类活用
不知其善也
6.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教学相长
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导学案》“合作学习”部分内容,再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小组合作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译文
2. 作者既要阐述“教学相长”这个观点,为什么开篇先写“嘉肴”“至道”?这样有什么好处?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 说说《教学相长》的论证思路。
4. “教学相长”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1、解释带点字
主人具蔬食( )
客不悦( )
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 )
主人谢曰( )
2、翻译下列句子
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
我借君之鸡乘之而归
3、本文客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学习的人缺点有四类,教师必须知道才行:在学习中,有的失之于贪多,有的失之于过少,有的失之于把学习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这四类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不同所致。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过失。
自我反思
你达成课前的学习任务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