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七 出师表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十七 出师表

  • 格式:  PPT
  • 大小:  2.5M    85张
  • 时间:  2016-05

《出师表》ppt课件(85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出师表》ppt课件(85页)《出师表》ppt课件(85页)《出师表》ppt课件(85页)《出师表》ppt课件(85页)《出师表》ppt课件(85页)《出师表》ppt课件(85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仲伯间
《书愤》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 相 杜甫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写作背景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读准下列划线字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hóng
fěi


zhì
zāng

quē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ōu

háng
zhǎng
wěi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攘( )除
rǎng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

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

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

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实在
特别厚待。
过分地看轻自己。
发语词,大概是

这里是“时”的意思。
重点解词及译句考察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今天下三分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6,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第一段)
现在

实在,确实

原来是,这就是
优待、厚遇
发扬光大
形作动,发扬、扩大
适宜、恰当
阻塞
译文1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的臣子, 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作战,这都是追怀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译文1   陛下确实应当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
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作者分析形势时,指出不利的客观条件是:      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思考1:
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有什么作用?
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思考2: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由本段推测,刘禅可能犯有什么毛病?
这一段的主旨在于哪几句?
思考3:
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宜
诚宜
提建议
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是所有蜀人都十分痛惜的,此时肩上的担子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思考4:
第一段分析
危急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
重点解词及译句考察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2,陟罚臧否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第二段)
全、都
善恶
应该


显示、昭显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

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公平严明的治理。
显示
尽忠做好事的人。

译文2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相府统领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当交付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阅读理解第二自然段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思考:
不宜偏私
第二段分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内外异法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严明赏罚
重点解词及译句考察
1,此皆良实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悉以咨之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第三段)

因此
选拔
给予
全、都
询问
通“缺”,缺点、疏漏
好处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

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

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

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善良的人,诚实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古时自称,我。
更多的益处、成效。
因此

译文3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品德善良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不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重点解词及译句考察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2,晓畅军事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4,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第四段)
善良
公正
通晓、精通
推举
军队、行伍
形作名,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

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通晓,精通。
队伍,指军队。
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译文4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称赞说他能干,因而众人评议举荐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才能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阅读理解第三,四自然段
姓名
特点
好处
原因
工作
郭攸之、費祎、董允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推荐宫中贤臣
推荐营中武将
向宠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能,众议举宠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重点解词及译句考察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第五段)
意动,亲近
表原因,……的原因
衰败
痛心,遗憾
那么
指时间不远了,指日可待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的原因”
疏远
痛心遗憾。
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译文5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译文5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王室的兴隆,就时间不远了。
阅读理解第五自然段
本段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先帝为什么“痛恨”桓灵二帝?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亲小人,远贤臣,使后汉倾覆衰败。
思考1:
桓、灵两帝亲小人,远贤臣,造成后汉倾覆衰败的事。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贞良死节之臣。
“此事”指的是什么事? “亲之信之”的“之”指代的是谁?
思考2:
阅读第3、4、5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思考3:
第三四五段关系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历史教训
引教训
(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也是针对刘禅“亲小人”而言
2.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
3.这一思想贯穿全篇,后文屡次照应
思考4:
“亲贤臣,远小人”
重点解词及译句考察
1,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2,不求闻达于诸侯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猥自枉屈
5,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第六段)
亲自
暂且保全
闻名显达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辱,降低身份
因此
奔走、效劳
通“又”,整数后表零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亲自
苟且保全
闻名显达(指做官)
因此
快跑,喻奔走效劳
通“又”,表余数。
因为


译文6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学识鄙陋,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故此我深为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译文6   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阅读理解第六自然段
叙述作者身世的是哪几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思考1:
下文哪一句与划线句相照应?
不以臣“卑鄙”
表现了他生活淡泊,无意功名利禄的过人志趣和高远品格。
作者自叙身世中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品格?
思考2: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已成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思考3:
重点解词及译句考察
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第七段)
不能完成
知人之明,英明
希望
使动,竭尽
比喻才能平庸
铲除
职责本分
除去
兴办、增加
毫无保留的进谏
用来……的办法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

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指全军。
希望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

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

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

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职责本分
重任
没有成效

译文7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荒凉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军备已充足,应当鼓励并率领全军北伐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室王朝,迁归旧日国都。

译文7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职责了。
阅读理解第七自然段
“临崩寄臣以大事”指的是什么事? *
思考1:
刘备临死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诸葛亮传》
思考2: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作者认为北伐中原的两个条件已经具备,这两个条件是什么?
思考3:
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战略目标
能点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六个字是:
报先帝,忠陛下。
“三顾臣于草庐”
“临崩寄臣以大事”
思考4:
“报先帝”呼应前文的哪两件事?
重点解词及译句考察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3,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4,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第八段)
任务
怠慢、疏忽
表明、显扬
过失
询问
明察
接受
追念
不尽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观察采纳
不尽
流下眼泪

译文8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冶我失职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并接受正直的进言,深切追念先帝遗诏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译文9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奏表我眼泪落下,激动得不知说些什么。
阅读理解第八、九自然段
第八段分析
首先,严于律
其次,严格要求
最后,向 提出希望
请命出师的决心
思考1:

朝廷诸臣
后主
第三部分小结
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发自肺腑,充满
了“不胜”的 之情。
思考2:
(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小结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佞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出师表》中
①感激报答先帝知遇之恩
②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醒后主
③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④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权威性
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出师表 复习课
诸葛亮
一,通假字
裨补阙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表余数。
①中道崩殂。
②咨诹善道。
重任。
①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不效则治臣之罪。
路。
道理。


二、一词多义
实现、完成
遗:① “以光先帝遗德”:
②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① “俱为一体”:
②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③ “众议举宠为督”:
论: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② “每与臣论此事”:
遗留
给予

做,行
做,担任
评判
议论
无:① “若无兴德之言”:
②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① “然后施行”:
② “性行淑均”:
③ “必能使行阵和睦”:

任:① “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没有
不论
实行
品德
行列
委任
责任,职责
三、古今异义词: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2、不宜妄自菲薄:菲薄
古:扩大; 今:铺面开业
古:轻视,看不起自己;今:微薄.
3、晓畅军事:晓畅
古:精通;今:流畅
4、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古:……的原因
今:表示结果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古:痛心遗憾
今:很不满意或非常恨
6、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古:出身低微、目光短小今:行为卑劣
古:用来……的办法
7、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感激
古:感动奋发今:感动感谢
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涕
古:眼泪
今:鼻涕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
光,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
四,词类活用
亲贤臣。
远小人。
攘除奸凶。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慢,形容词用为名词,怠慢、疏忽。
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不宜妄自菲薄;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哪两句一致。
9.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0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不利的客观条件:
①先帝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1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