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寓言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我们又该怎样来解读这些人物形象呢?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
一、困难艰巨 愚公形象高大
故事讲到了一个老人,他想搬动两座座大山,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愿望,生活起居受大山所阻进而产生了搬走大山的愿望。我们来看看,他如果想要实施这一计划会有哪些困难:第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文章极言山之庞大;第二“愚公者,年且九十”这个年龄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了,在古代能活到这个年岁的尚且不多,还要去搬动两座大山,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第三,土石无处放置,只能“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是这其中路途又十分遥远,往来一次需要一年的时间;第四,从智叟的话语我们可以判断,愚公的这一举动还会招来众多的非议,舆论的压力也是不可轻视的。看来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在这么多困难面前,愚公还是断然决然地要实施他的计划,他的勇气撼动了古今多少读者的心灵,人物形象自然明朗高大起来。
二、多处对比 人物个性鲜明
在如此多的困难面前,一般的人都会想到退缩和变通,并且退缩的理由很容易就能找到,可是愚公却没有选择变通,更加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战斗”。为了突出愚公这一形象,作者又塑造了另外一个人物——智叟,智叟提出了从一般的角度都能想到的困难,而他的主要指导思想可以归结为“劝愚公放弃计划”。智叟一番半讥笑半调侃的话听起来非常刺耳,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等等。可是在智叟的逼问之下愚公说出了惊人之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是何等的气魄,这又是何等的大智慧。这样一来,智叟和愚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就成了本文最重要的一组对比。这样的比较让我们发现了愚公的大智与智叟的大愚。其实,为了突出愚公的大智和智叟的愚蠢,作者还用了其它的几组小的对比:智叟与愚公之妻的对比;智叟与“孀妻弱子”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无不突出愚公的不愚,和智叟的不智。
三、不加褒贬 形象引人深思
作者的写作非常巧妙,文中并没有直接表明作者态度的语句,作者只是淡淡的叙说,甚至于不惜让称愚公为“愚”,称智叟为“智”,可是在字里行间其实已经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有资料说,我们应该用现代人的思维模式来解读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他们进而提出“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 “为什么不在山上凿一个洞”,等等又比如“为什么一定要把土石送那么远呢”,进而可以问到“哪来的神仙帮忙的呢”,所以认为愚公确实很愚,智叟应该是大智。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愚公搬家了,如果愚公变通了就等于是说愚公向面临的困难低头了。作者所要塑造的是个艺术形象,他并不是在谈怎么解决开山凿石的问题。在这个故事里面愚公解决问题的勇气和魄力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解决“惩山北之塞”这个问题本身。他的这种智慧属于大胸怀、大气魄、大智慧。而结尾浪漫主义的笔法更加肯定了作者对愚公精神的高度赞美。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叙述看似不加褒贬,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引发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有时,当我们面临一个困难而束手无策的时候,不妨先学学愚公,用点在别人看来十分愚蠢的方法,也许这个方法连自己看来都不能成功,但是我们去做了,至少我们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并且我们也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用来解决最困难的问题,要相信这一点,因为“行者常至,为者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