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十六 *愚公移山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十六 *愚公移山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5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初级中学  时明来
 
一、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课时我们对课文《愚公移山》进行了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课外去背诵本文,会背了吗?
生:(齐答)会!(齐背课文)
师:背得很好!我还叫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愚公移山”的歌曲、绘画、文章、成语故事等,以便这一节课进一步深化学习,做了吗?
生:(齐答)做了!(很多同学显出跃跃欲试的神态)
师:好!这一节课我将会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把你们认为最好的材料展示出来。
(小组经过交流,推荐代表上台,老师打开投影仪,学生把材料放置在投影仪下)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徐悲鸿的素描名画《愚公移山》(学生将画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欣赏并作评介。)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江涛唱的歌曲《愚公移山》(学生将一张光盘放入微机中熟练打开,并哼唱了两句。)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毛泽东的文章《愚公移山》(学生拿着一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把它到投影仪上,全是繁体字,还读了关键的段落。)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成语“大智若愚、精卫填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
(还有同学想说)
师(总结过渡):好,我们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大家不急。同学们搜集的材料都很有价值!看来这个故事很有研究、关注的价值。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篇文章(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点击鼠标,展示教学目标:1.能概括并理解本文的寓意2.会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3.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提高思想认识。)
 
二.赏析感悟、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点击鼠标展示:)
1.你能按要求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吗?
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和好处、方法、艰巨性、信心、结果的句子;
表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句子;
表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的句子。
2. 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吗?
3. “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你会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愚公和智叟的两个人物形象吗?
生:(学生快速阅读、议论纷纷。)
师:(教师在教室内个别辅导,同时目光在教室里搜寻、鼓励。短暂的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
生:我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他不能搬家吗?
生:(有人窃窃私语,忽一生大喊)他这是迎难而上!
师:对,很好!
生:老师,我来第二个。愚公移山的目的、好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愚公“年且九十”,都这么大岁数了,他移山为了自己吗?
生(齐答):不是,是为了造福后代!
生: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生:愚公移山的艰巨性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叩石垦壤”,箕畚运土,说明工具简陋,劳动艰辛。“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突出。“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映运土往返路程遥远,费时甚多。这些既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更衬托愚公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
生: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师:这就是愚公精神的真正可贵之处。
生: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看来神仙都同情、偏爱那些努力奋斗的人。
生:(有不少同学在下边轻声议论和发笑)
生: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杂然相许。”
师:你看,愚公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决然,难怪他能得到全家的支持和拥护,使全家目标一致、团结一心。需要指出的是:“其妻献疑”,从另一角度强调移山任务的艰巨,反衬愚公意志的坚决。她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她与智叟不同。
生: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你看,智叟认为人的力量有限,山高大无比,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只看到眼前的状况;而愚公却看到了斗争的前途。就连京城氏之子也欣然参与,这就和智叟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难怪在愚公理直气壮的陈述下,智叟变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生:(点头表示默认)
师:刚才,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谁又能概括一下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寓意?
(学生交头接耳、展开激烈的讨论,约2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本文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惊人毅力以及“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
生: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生:说明了要取得事业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道理。
生: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
师:概括得很好!“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同学们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愚公和智叟的两个人物形象吗?
(在其他同学的鼓励下,一名同学站了起来)
生: 愚公命名为“愚”,智叟取名为“智”。其实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大智若愚”;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师:(显得有些激动,鼓掌)太好了! 分析得真透彻!看来,同学们的欣赏水平的确很高!
 
三.联想迁移、开掘深化
师:刚才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可见同学们对文章理解十分透彻。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课外阅读面广不广。(教室里显得静极了,师顿了顿才说)谁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呢?
(有同学迅速翻看词典,有的窃窃私语,不到一分钟,同学纷纷举手)
生:“精卫填海”,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也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生:“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比喻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终会成功。
生:“绳锯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滴水穿石”相似。
生:“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侯的故事。
师:哎呀,真不错!“移山、填海、穿石、木断、磨针”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但目标如何变成现实呢?谁能将这几个成语或故事体现出的共性的成功的要素来呢?
(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大约2分钟以后,有一学生大胆举手)
生:1.目标专一,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回答完毕,短暂寂静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赏)
师:(显得非常吃惊)概括得非常简洁,准确!看来,同学们不仅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还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四.课堂辩论、拓展思维
师:人们总习惯认为“愚公不愚”,其挖山不止、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钦佩;“智叟不智”,因为他不懂得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力量无穷的道理。人们总习惯赞扬愚公,讽嘲智叟,把智叟作为害怕困难、不敢变革、看不到群众力量的右倾保守思想的代表。可是也有人认为,《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它原来的含义需要深究一番。觉得传统说法不尽合理: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则去其智。对于智叟不宜轻易否定,智叟也有可取之处。如果从事件本身来评判,愚公倒应该听听他的意见。
赞成愚公的我们定为“正方”,坐在教室的南半部;赞成智叟的我们定为“反方”,坐在教室的北半部。下边我们开始现场辩论,看看双方谁说得有理有据,显得更有道理。
(学生开始自由组合,迅速投入角色,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时时情绪激动、时时反唇相讥……)
 
反方:愚公移山的原因是太行、王屋两山挡住他家的去路,智叟可能会劝他把家从山后搬到山前;或者就地安居乐业,用移山的精力去改造家乡的大自然。愚公却吃了不听智叟建议的亏。假如不是神仙帮忙,两座大山肯定依然如故。这说明愚公移山是不现实的。(学生鼓掌)
正方:愚公并非“固不可彻”的僵化之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既然高山挡住了屋前的去路,是闭塞视听,安于现状,遇屈相从,还是领导子孙“毕力平险”,以“指通豫南”?愚公选择了后者。
 
反方: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是因为门前高山挡住了去路。为什么他不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呢?在古代单凭少数人的力量能够移山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愚公要移山,这不是凭空妄想吗?不是干蠢事吗?(学生鼓掌)
正方:愚公不愚,他不是笨老头!他不是妄想,不是干蠢事!他身上有着难以抹杀的“人定胜天”的精神。不管时代怎么变,愚公精神永远是需要的,就像“真理有时可能变得黯淡,但永远不会熄灭”一样。(学生鼓掌)
 
反方:便利交通,无可非议。但目的正确,也要办法可行。而愚公却把子子孙孙都动员起来,企图用锄凿肩担的最原始的方式,去铲除“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且不说实现这个远景规划遥无尽期,即使能够如愿,也必将旷废时日,所失甚多,河曲智叟给愚公泼了冷水,指出了愚公一家和大山对比的力量悬殊。应该说智叟看问题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学生鼓掌)
正方:愚公“难”则思变,要改变现状,坚决向“庞然大物”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改革、开拓精神!(学生鼓掌)
 
反方:方七百里、高万丈的太行、王屋两山,靠愚公子子孙孙和邻人京城氏的七龄遗男,用锄头箕畚,运土石去渤海之尾,寒暑易节,才往返一次。如此,两座大山如何移得了?(学生鼓掌)
正方:要取得一桩事情的成功,没有韧性和毅力是不行的。愚公身上就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生鼓掌)
 
反方:愚公他们需要做饭、穿衣,把全部精力用来移山,难道去啃泥土、喝西北风吗?这不是愚蠢之至吗?(学生鼓掌)
正方:愚公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能坚持不懈地为既定目标努力奋斗。他有胆有识,有勇气,富有可贵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以坚强的恒心毅力付诸行动,何愚之有?如果不行动起来,泥土、西北风也许都没得吃!要说“愚”,这就是“大智若愚”的“愚”,是中华子孙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德!(掌声雷动)
 
反方:智叟看到了愚公的愚处,好心地指出:这样移山是徒劳的。但是,智叟的话还没有说完,愚公就骂他顽固不化,还不如小孩子的见识。可见愚公自己倒是很固执的。(学生鼓掌)
 
正方:愚公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子孙造福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值得称颂的。相比之下,智叟的畏惧困难倒是可鄙的!愚公的移山壮举,表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他的精神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移山填海,围海造田,已成了人们的伟大实践,许多人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人们称为当代的“愚公”。而“愚公移山”被人们用来比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这样说来愚公移山,何愚之有呢?固执在哪呢?(学生鼓掌)
 
反方:“愚公精神”若作为提倡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是十分形象生动的。但若机械地套用愚公的哲学,将其绝对化,甚至简单的把神话中的“挖山不止”搬到现实中来,那就会使一个聪明人变得“愚蠢”起来。 
正方:好心的劝阻也罢,恶意的冷嘲热讽也罢,愚公义无返顾,决不回头。这不就是取得事业成功的一种最可宝贵的气质吗?由此看来,愚公并不愚。(学生鼓掌)
 
反方:不谈别的,也说挖山吧,文化大革命中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某些地方硬是大打开山造田、毁林种粮的“人民战争”,结果劳民伤财,所得甚微,有些地方剔除去昂贵的农本,收益还不如当初割山草,此外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在采掘业上也是如此。苏南明明煤炭蕴藏量不大,好多矿采没有经济价值,但为了实现一个“扭转北煤南运”的口号,也是“挖山不止”,其工程之浩大,经济亏损的严重,令人吃惊。“气质”值几个钱!(学生掌声如雷)
正方:对方辩友所说的例子是对愚公精神的误解,是将其教条化的典型。毛泽东主席在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的报告中曾经引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来教育全党:“……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由此可见这则寓言故事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今天,愚公移山的这种坚毅精神,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生热烈鼓掌)
(有学生还想要说)
 
师:(做暂停手势)哎呀,太好了,太精彩了!我真舍不得打断大家,不过我们课上的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只能就此打住。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辩论。今天正方的几位同学列举了一条又一条论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有几位同学的机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方同学以寡敌众,不甘示弱,他们的一番论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听了大家的辩论以后获益匪浅!
今天的这场辩论啊,我们不在于分出谁胜谁负。关键是,从刚才同学们的辩论中,大家对于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应当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谈。
生:我觉得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尽量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有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生:“精神”和“方法”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缺少哪一个因素往往是行不通的。
生:观点是无所谓对错的,关键是看你理由是否充分。
生:要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谈到的几点是我们日常分析、处理问题经常要注意的重要方面。我以为在新世纪的挑战中,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步骤;既能预见胜利的必然性,也能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既要尊重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也要考虑工作的经济效果和政治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能将愚公们的干劲和智叟们的智慧结合起来,那该多好啊!
 
五:结课回顾、布置作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我相信,在查阅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了吧?也许,有些同学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究、去思索、去发现、去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就今天课上所探讨的问题不断展开讨论,并选取一个角度,从各种参考书和网络上,进一步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愚公移山”话题的小论文,可自拟主题。
 
六. 欣赏感受、悟道践行
师:最后,让我们来齐唱歌曲《愚公移山》,进一步去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师点击鼠标,播放歌曲,师生同时大声跟唱)
《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队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师: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写道:(师点击鼠标,展示)让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师生(齐读):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
(铃声响)
师:下课!
 
执教感悟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专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