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左传 曹刿论战
预习一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了解本文叙议结合、揭示事物因果联系的说理方法,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文学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传说此书是春秋左丘明根据鲁史编写的,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史料。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的文学成就:①叙事具体生动,详略得当,手法灵活,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②善于写战事,大小战事有数百次,特别是几次大规模战事写得最出色,往往描写战争起因、性质、胜负的内外因素如民心向背、将帅品格等。《左传》,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正音正字】
刿guì 间jiàn 鄙 bǐ 弗 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乘chéng
【虚词积累】
之
代词;用在动词后代人或代事;相当现代汉语:他、他们、它、它们等。
用在动词后指代事物;相当现代汉语:这、这个、这件事。
动词;充当谓语;相当现代汉语:往、到、去。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的标志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必译。
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
用在表时间词语后或动词后,起延长、舒缓或调长音节的作用;不必译。
其
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相当现代汉语:他、他们、它、它们等。
指示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个、这些、哪、那个、那些。
物主代词;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等。
用在数词前;相当现代汉语:其中的。
副词;表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大概、或许、恐怕等。
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岂、究竟等。
表祈使;相当于现代汉语:应该、一定(要)等。
表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必译。
连词;表假定;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果。
夫
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那。
助词;用于句首,作发语词,以引出议论;不必译。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哎、呀、啊。
名词;相当现代汉语:丈夫、成年男子。
盖
副词;表示猜测语气,也称推原之词;相当现代汉语:大概、大约、原来。
助词;用于句首,以引起议论;不必译。
名词;相当现代汉语:盖子、顶蓬。
动词;相当现代汉语:盖。上
孰
代词;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谁、什么、哪个、哪件事等。
通“熟”;相当现代汉语:成熟的;成熟、仔细、周详。
【朗读课文】
【自我训练】
1,用文中一个词概括鲁庄公的特点。 ( 鄙。 )
2,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 提示:不仅明确鲁庄公“鄙”,更要揭示曹刿“远谋”,即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 )
3,解释下列古今意义有差别的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师
多指军队
多指老师、师傅
狱
诉讼案件
监狱
加
虚夸
增加
牺牲
古代祭扫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生命,泛指捐弃某种权益
可以
两个词:可,能愿动词,即“可以”;以,介词,拿、用的意思
是一个能愿动词
4,辨析划线的词:
其:其乡人曰(代词,代曹刿,译“他的”)
下视其辙(代词,代齐师,译“他的”)
公问其故(代词,指代战胜齐师。“那、那个”)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代词,代齐师,译”他的”)
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战争)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师)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小大之狱(结构助调,可译作“的”)
忠之属也(结构助词,可译作“的”) 故克之、故逐之(代词,代齐师)、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预习二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
翻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要点: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和《左传》记每年的事,都是先写出这一年是鲁国哪一个国君在位的第几年;并且称鲁国为“我”。 师,作“军队”讲。这个意思现在我们还用,如“兴师动众”。 伐,讨伐,攻打。这一句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交战的是哪两个国家。
原文: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谒见庄公。他的乡人说“有权位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要点:将,时间副词。 将战,要战而未成,意思是准备出战。 请见,请求(庄公)接见。 其,代词,他、他的,指曹刿。 乡人,同乡人。 肉食者,即食肉者(吃肉的人),指那些有权位的人。 谋,谋划,考虑。 之,代词,指打仗这件事。间,参与。 焉,这里表示疑问语气。
原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翻译:曹刿说:“有权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谒见庄公。
要点:鄙,鄙陋,目光短浅。 远谋,远大的谋划,深谋远虑。 乃,副词,于是。 、入,进去,指进鲁庄公所在的地方。 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一层,写曹刿见鲁庄公。
原文: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作战?” 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要点:何,疑问代词,什么。 以,介词。文言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条件作战? 衣食安,就是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安,“养”的意思;加结构助词“所”,组成名词性词组“所安”,在句子里充当动词“专”的主语。 专,专有,独享。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文言里,介词“以”的宾语“之”往往省略;“分人”,中间又省了介词“于”。)
原文: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不会跟随(你去作战)的。”庄公说:“祭神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据实上告。”
要点:牺牲玉帛,都是祭神用的东西。 牺牲,指牛、羊、猪之类。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加,增加,这里有虚报、夸大意。 必以信,必定用诚实的态度
(对鬼神)。 信,信实,不虚伪。
原文: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曹刿)回答说:“小的信用未能取得神的信任,神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狱讼,即使不能—一明察,也必定以诚心来处理。”
要点:孚,大信,动词,取得信任的意思。 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虽,即使。 察,仔细考查,弄清楚。 以,按照,依据。 情,诚,诚心。
原文: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心于人民的一类事情啊。可以依靠这个条件战一战。(如果)作战,(我)就跟您一块儿去。”
要点:忠,尽己之心,竭诚为民办事。 属,一类。 可,可以。 以,介词,凭,靠,后面省略宾语“之”。 可以,可以依靠(这个条件)。 则,就,那就。 从,跟从。 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二层,写曹刿问鲁在公。
原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翻译: 鲁庄公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这个地方)作战。庄公要击鼓。曹刿说:“还不行。”
要点: 乘,四匹马拉的战车,这里作动词,乘战车。 古时作战,击鼓进军,鸣锣收兵。一个“将”字,在结构上与上文“将战”、下文“将驰”照应;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生动地写出鲁庄公草率从事的鲁莽态度,更衬托出曹刿的有见识。 鼓,动词,击鼓。 鼓之,击鼓进军。“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未可,还不行。
原文: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翻译:齐人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要点:三鼓,三次击鼓(古文表示动作数量,中间不加动量词)。 可矣,可以了。
原文: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翻译:齐军大败。鲁庄公要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 (曹刿)走下车(或向下)观察齐国战车的轮迹;登上车轼了望,(然后)说:“可以(追赶)了。”于是追赶齐国军队。
要点:驰之,驱车追赶。 未可,还不能追赶敌人。 视,是近看。 望,是远看。遂,于是,就。 逐,追逐,追击。 这一段,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
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 战胜齐军以后,庄公问那个原因。
要点: 既,副词,已经;克,动词,战胜;其,指示代词“那”“那个”。
原文: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了。他们的士气完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有埋伏。我观察他们的车辙混乱,了望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追击他们。”
要点:夫,发语词,没实在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 再,第二次,省略动词“鼓”。 而,相当“就、则”。 衰,衰落。 竭,尽。彼,他们,指齐军。 盈,充满,这里引申为旺盛、充沛。 测,推测、估计。 惧,怕。 伏,伏兵,埋伏。 靡,倒下。军旗倒下是兵败的迹象。
【朗读课文】
复习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有人物言谈的记叙、场面活动的描写;人物形象具体、故事曲折生动。但全文以“论”为中心。全文三段。
第1段,写战前,曹刿帮助鲁国作准备。曹刿请见,与鲁庄公论述战前政治准备——必须取信于民。
第2段,写战时,记叙战斗经过,突出曹刿的作用和战术。曹刿参战,辅佐鲁庄公打败敌人。曹刿协助庄公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
第3段,写战后,曹刿交代用兵的原因。曹刿论战,总结鲁军取胜的原因,补写上文的所以然。这样写,既合理,又突出重点。
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文章极具剪裁之妙,这主要体现在第三段。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很多,而作者只写了“击鼓”“逐师”两件事,有意略去了与这次战争特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而使剩下的这两件最富特色、也最为重要,成为战争致胜关键的事情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思维训练】
1,《曹刿论战》,“论”是什么意思? 文章“论”了什么?
( 论,评述,论述。 开头“论”请见缘由;中间“论”作战时机;最后“论”取胜原因。 )
2,曹刿为什么“请见”?
( 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为什么唯独“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
4,曹刿认为出击、追击的最佳时机在什么时候?
( 最佳出击时间在“彼竭我盈”之时。 最佳的追击时间在“辙乱”、“旗靡”之时。 )
5,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和鲁庄公是怎样的人?(各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 曹刿——远谋。 鲁庄公——鄙。 )
6,齐国进攻鲁国,是强国欺凌祸国,但鲁国打败了齐国,这是什么原因呢?
( 当时鲁国的曹刿看到情势危急,看到有权位的人未必能应付局面,于是积极向鲁庄公进谏,主动要求参战。鲁庄公采纳了他的战略,终于造成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叙述了追去的时机——辙乱旗靡。这是战略防御的原则。 )
7,课文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 作者是围绕“论战”这个中心剪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凡是曹刿论战的部分就详写;与中心无关的,就尽量少写或不写。文章寓论于叙,在记叙曹刿的言行过程中,详写了三次对话,都紧扣一个“论”字,反映了曹刿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精辟见解。整个战争过程则写得十分简略。至于君臣相见之礼,战前物质准备,战场复杂情况,各军如何追击等等,都只字未提。全篇略写庄公,详写曹刿,从而集中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另外本文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左传》的文学艺术特点。 )
8,你知道出自《左传》的成语有哪些?
( 多行不义必自斃 其乐融融 众叛亲离 言不由衷 重修旧好 齐大非偶 志在必得
一鼓作气 凤凰于飞 唇亡齿寒 振振有词 于取于夺 不甘示弱 咫尺天涯 欲加之罪
幸灾乐祸 退避三舍 有恃无恐 胜之不武 厉兵秣马 相敬如宾 劳师动众 铤而走险
伯仲叔季 人谁无过 问鼎中原 知难而退 筚路蓝缕 名列前茅 困兽犹斗 刚愎自用
尔诈我虞 不侮寡矜 唯利是图 痛心疾首 上下和睦 伉俪情深 居安思危 不敢茍同
马首是瞻 区区之数 永垂不朽 众望所归 举棋不定 断章取义 人心如面 歌功颂德
宾至如归 戎马倥偬 发短心长 淒风苦雨 信而有徵 冠冕堂皇 从善如流 数典忘祖
除旧佈新 回祿之灾 下陵上替 平心而论 先声夺人 蠢蠢欲动 以小人之心度
欲盖弥彰 啧有烦言 共襄盛举 十年生聚 方兴未艾 臭味相投 丧心病狂 卵翼之恩
以袂掩面 食言而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