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案
课题 | 《曹刿论战》 | 课型 | 新授 | 课时 | 2课时 |
备课组 | 语文组 | 主备 | 李英歌 | 审批 | 教导处 |
学习目标 |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
学习重点 |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
学习难点 | 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曹刿论战》选自《 》又称《 》或《 》, 家经典之一。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 ) 间( )焉 肉食者鄙( ) 小信未孚( ) 玉帛( )
夫( )战 小惠未徧( ) 望其旗靡( ) 公与之乘( )
3、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二、自主学习
1、积累实词:
第一段(1)齐师( )伐( )我 (2)公将( )战( 、(3)肉食者( )谋( )之 (4)又何间( )焉
(5)肉食者鄙( )(6)何以( )战(7)衣食所安( )
(8)弗( )敢专( ) (9)小惠未徧( )
(10)牺牲( )玉帛 (11)弗敢加( )
(12)必以信( )(13)小信未孚( )(14)神弗福( )
(15) 小大之狱( )(16)不能察( )
(17)必以情( ) (18)忠( )之属( )也
第二段(1)公与之乘( )(2)战于( )长勺(3)公将鼓( )之 (4)败绩( )(5)公将驰( )之(6)其辙( )
(7)登轼( )(8)遂逐( )齐师
第三段(1)既( )克( )(2)公问其故( )(3)一鼓作( )气
(4)再而衰( )(5)三而竭( ) (6)彼竭我盈( )
(7)难测( )也(8)惧有伏( )焉(9)望其旗靡( )
2、辨析“其、之”:
其:其乡人曰 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 视其辙乱
之:肉食者谋之 登轼而望之 公与之乘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故克之 公将鼓之
3、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2)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3)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
(4)<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5)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
三、整体感知:
1、理清线索:
提示: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2、本文可分几部分?简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四、合作交流:
(一)学习第一段: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他们对战争取胜的根本条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中的哪些话可以直接体现他的这一认识?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5、本段末句“战则请从”表明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三)学习第三段:
1.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四、走进人物:
1、 曹刿:
2、 庄公:
五、归纳总结
1.中心思想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写作特点
六、引申迁移
长勺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著名战役?请你谈谈战争中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资料链接;
1、本文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由于左丘明双眼失明而史记中,左丘与明之间有一块破损,所以也有可能叫左丘)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包括国别体、编年体和纪传体。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