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三 曹刿论战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十三 曹刿论战

  • 格式:  PPT
  • 大小:  316K    8张
  • 时间:  2016-05

《曹刿论战》ppt课件(8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曹刿论战》ppt课件(8页)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史, 也是一部散文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汉朝人说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它顺着鲁国十二个国君的次序,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人物的言论,对统治阶级的骄横残暴和奢侈淫逸有所暴露,并从侧面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精神。内容丰富,文字优美,能写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尤其善于描述战争和外交辞令,对后世影响很大。
结构分析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动向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战前
战中
战后
曹刿请见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问战
小大之狱必以情
衣食所安 弗敢专
牺牲玉帛弗敢加
攻击 勇气 彼竭我盈
追击 惧伏 辙乱旗糜
民弗从
神弗福
忠之属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下视其辙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临阵从容
胸有成竹
把握战机
谋略过人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卓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         
1.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 《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解析:《曹刿论战》一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细情节,而对鲁庄公与曹刿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对战前政治准备又作了重点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对战争的场面作细致描写,只作概述。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了两个“未可”,两个“可矣”,也不讲原因。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细写曹刿论“何以胜”。曹刿对“击鼓”一事的解释,“追击”一事的解释充分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文章所以要这样安排详略,主要是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3.《曹刿论战》刻画人物手法多样
课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文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曹刿请见”表明他对战事已成竹在胸。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回绝了乡人的劝阻,表明他对统治者的鄙陋已有认识。下面的文字则具体表现“鄙”与“远谋”二者的对比,衬托了曹刿的卓越才干。战前,围绕“何以战”与庄公对话,庄公前两次回答,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的赐福上,表现了他的“鄙”。曹刿认为“小大之狱……”是“忠之属也”,是取信于民的表现,这样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战争才有可靠的保证,这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战争胜利了,庄公仍糊里糊涂,不知取胜的原因,曹刿科学而透辟的分析与之又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全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怎样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
(一)词义的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是一个普通名词了,可指任何江河。
(二)词义缩小,如“臭”古代是“气味”的意思,包括香味,现在只指不好闻的气味。
(三)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了。总之,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词的古义,词的古义虽与今义有联系,但区别是显著的,要善于根据上下文来推断一句话的完整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