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五 藤野先生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五 藤野先生

  • 格式:  DOC
  • 大小:  59K    5张
  • 时间:  2016-05

《藤野先生》学案4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藤野先生
〔重点难点阐释〕
1.理清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文章通过怀念藤野先生来表现他的优秀品质是本文的中心内容。作者选取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①为“我”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②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表现藤野先生对待中国学生的热情诚恳;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3.品味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典型问题例析〕
〔例一〕怎样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解析:鲁迅在文中写道:“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酒醉似的喝采”原来是指日本学生在影片中看到枪毙中国“犯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他们拍掌欢呼“万岁”,使鲁迅感到“特别刺耳”。鲁迅回国后,看到一些闲人围观反动统治者屠杀革命人民时,也像日本人一样在“喝采”,说明这些闲人的精神已经麻木到令人震惊的程度。所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感。
〔例二〕“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促使鲁迅弃医从文,文章的题目却是“藤野先生”,那么这两件事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解析: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从这两件事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出发。匿名信”事件,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更以此说明如果不是受到如此巨大的刺激,“我”是不会弃医从文而离开藤野先生的。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能力分层训练〕
〔基础性练习〕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的确(dí) 解剖(pōu) 不逊(xùn) 邮差(chāi)
B.泄漏(xiè) 瞥见(piē)  捕获(bǔ) 教诲(huì)
C.绯红(fēi) 芋梗(ɡěnɡ) 发髻(jì) 系住(jì)
D.匿名(nì) 霉菌(jūn) 畸形(qí) 诘责(jié)
2.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不逊   A.无礼 B.差 C.谦逊 (   )
②深恶痛疾  A.疾病 B.痛恨 C.疾驰 (   )
③油光可鉴  A.鉴别 B.鉴赏 C.当镜子照 (   )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 ,暗线是 。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 顺序组织材料。
4.说出文中所记叙的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具体事例及其含意。
①第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事是: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件事是: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件事是: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副词的含义和对表达句意的作用。
A.“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含义:_______________。对表达句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B.“实在标致极了。”
含义:_______________。对表达句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C.“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含义:________________。对表达句意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练习〕
(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10题。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大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烂熳:
模胡:
精通时事:
7.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答:
8.A段短文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
9.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0.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
答:
(二)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第11~16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答:
13.“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中的“他们”指什么人?“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的“他们”又指什么人?作者对后一个“他们”持怎样的态度?
答:

14.“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答:
15.结尾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指的是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 精神。
16.概括文段大意。
答:
〔拓展性练习〕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7.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
18.“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19.“无法预料的情形”指什么?
答:

20.把“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
答:
21.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答:

22.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
答:

23.这所小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答:

24.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