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五 藤野先生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五 藤野先生

  • 格式:  PPT
  • 大小:  420K    37张
  • 时间:  2016-05

《藤野先生》ppt课件15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藤野先生》ppt课件15《藤野先生》ppt课件15《藤野先生》ppt课件15
藤野严九郎(一八七四---一九四五)一九零四年至一九一五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一读课文给下列生字词注音释义:
绯红 标致 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落第 托辞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深恶痛疾
再读课文,画出自然段序号
简介:鲁迅为何去日本留学
在《藤野先生》之前,题名为“琐忆”的“旧事重提之八”的结尾部分,鲁迅曾谈及自己在南京水师学堂肄业、又转至矿路学堂毕业时的经历:“爬上天空20丈和钻下地面20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但是到了国外又怎么样呢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喑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本篇据作者一九三一年重写手迹收入。原无题目,下注“二十一岁时作, 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许寿裳在《新苗》第十三期(一九三七年一 月)发表的《怀旧》一文中说:“一九○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 赠我。”
〔2〕 灵台: 心。《庄子》:“不可内(纳)于灵台。 “灵台者,心也。”神矢,爱神的箭。风雨如磐,唐代齐 己《侠客行》:“黄昏风雨黑如磐”。
〔3〕 荃不察 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 中情兮”
轩辕,即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汉民族的始祖。
再读课文,画出自然段序号,划分段落层次:
一、(1~3)写见到藤野先生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二、(4~35)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1.(4.5)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2.(6~23)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3. (24~31)写弃医从文的原因。
4.(32~35)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三、(36~38)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赏读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
“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为后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2.鲁迅为什么对东京产生失望、厌恶之情?(地?人?)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盘辫子(比喻、夸张、反语)
学跳舞(赶时髦)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附庸风雅
人!
问题拓展:
1.作者为什么离开东京?
2.为什么活画留学生的丑态?1.2.3
对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东渡日本的鲁迅来说,东京居然也和南京一样乌烟瘴气,失望、愤懑、厌恶和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等种种复杂心绪,都包含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了。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他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
小结第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赏读第二部分,自读,划分层次
一、第一层:齐读,思考:
1.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为什么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日暮里”
联想到多灾多难的祖国,忧国之情(诗?)
“水户”
崇敬朱舜水的爱国之情
从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名,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而这正是作者转到仙台在藤野先生的指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
2.我初到仙台受到哪些优待?如何理解我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因为我是唯一的留学生,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了衬托。(正衬)
小结第一层: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了衬托。
第二层: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全文的重心)
自读思考: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1.6~10段对藤野先生进行了那些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特点?
文章首先从他的外貌描写(白描)入手,然后通过侧面描写(留级生的介绍),写藤野先生是一位严于治学而生活俭朴的老师

2.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典型事例,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和品质?
1.添改讲义      对工作认真负责和对“我”的无私关怀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3.关心解剖实习     关心我的学习、工作细致扎实
4.了解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生动的细节和精练的事例充分表现了藤野先生这样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形象
第三层写弃医从文,原因是什么?(难点)
写了哪两件事?作用?与藤野先生有无联系?
2. 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为什么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如何理解“也无怪他们疑惑”?
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
1.“爱国青年‘为何加引号,作用?
课下注释+对藤野先生的反面衬托。
深刻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
写出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第二件是观电影事件。
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文章的两个“中国人”特点?“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什么? “呜呼,无法可想”如何理解 ?

因愚昧而被杀,可悲;因愚昧和麻木而作围观的看客,更可悲。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不同的侧重?
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弃医学文。
第4层: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二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写了作者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从藤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鼓舞和激励。
36.未寄信及照片---无聊---愧疚
37.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不忘先生教诲将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力量
38.把怀念付诸行动?
收藏讲义
悬照片
写文章
“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文章这一结尾,把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理解下列一段话,注意黄色词语: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 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 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 字。
作品回顾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总结全文:

1.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围绕着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安排材料。另一方面,这些事件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文章的内在线索(暗线)。
2.作者写人,很善于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特征,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灵魂。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这一细节,很能揭示他们的思想本质。
3.另外,这篇散文的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文中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议论抒情,都包含感情。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自己弃医从文的决定,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再如写藤野先生,无论描写他关心自己的细节,还是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更是字字饱含深情,读来自有一种激荡人心的力量。(夸张、反语)
一、这篇回忆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和课堂上看电影的情形。这些事情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鲁迅是以什么线索来统摄全文的?
课堂练习: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以自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统摄全篇,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划线的副词的作用,体会其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居然睡安稳了。
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2、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3.“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条件艰苦,作者却乐观处之,与上文清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照。“居然”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4.“当然”在这里是“理所当然”的意思,实际上表现的是作者对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的愤激之情和弱国子民的悲哀。

5.“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三、关于字词运用的拓展练习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2.鲁迅先生收到讲义后,“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吃惊”是因为出乎意料,没想到藤野先生会仔细地给他改讲义,增加脱漏的地方,订正文法的错误。
“不安”是因为自己没有写好讲义感到羞愧。
“感激”是因为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心和帮助。
3.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他的脸色有些悲哀,想说话,但没有说。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作业:
1.复习准备听写
2.完成《同步》本课内容
3.预习:胡适、字词、读书三遍签字
量化复习:
1.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
2.鲁迅为什么对东京产生失望、厌恶之情?
3.作者为什么离开东京?
4.为什么活画留学生的丑态?1.2.3
5.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为什么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6.我初到仙台受到哪些优待?如何理解我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7.6~10段对藤野先生进行了那些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特点?
8.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典型事例,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和品质?
9.“爱国青年‘为何加引号,作用?
10.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为什么?如何理解 “也无怪他们疑惑”?
11.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文章的两个“中国人”特点?“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什么? “呜呼,无法可想”如何理解 ?
12.这两件事各侧重什么?
13.理解下列一段话,注意黄色词语: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 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 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 字。
14.课后二
15.课后三
16.关于字词运用的拓展练习(4个问题)
《藤野先生》测试题
一、听写释词
二、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
2.联系上下文,说说“实在标致极了”中划线的副词的作用,体会其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为什么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4.对藤野先生进行的肖像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特点?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件典型事例,表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散文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四件典型事例,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和品质?
6.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为什么?
7.这篇记叙性散文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