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十七 范进中举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十七 范进中举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5

《范进中举》《百合花》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范进中举》《百合花》
《范进中举》
一. 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 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 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由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内容。理出故事情节。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三. 分析人物形象
1. 范进
(1)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哪些变化?(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
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甘受屈辱。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中举后
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的对话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世故、圆滑的一面。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2. 胡屠户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了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的手法
(1)对比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庸俗不堪、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细节描写
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3. 乡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4.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趋炎附势。
 
四. 主题
本文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五. 比较《范进中举》与《孔乙己》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①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自贱奴才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诩“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
②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重染着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范进城府极深,狡诈虚伪;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百合花》
教学目标
1. 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 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 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
4. 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5. 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 阅读作品,梳理文脉
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理出情节
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带路)                            开端
通讯员随“我”借被子(借被)                              发展
新媳妇和“我”一起在包扎所救护(救护)                    再发展
通讯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牺牲献被高潮、结局
 
. 分析人物形象
小通讯员、新媳妇、“我”
1.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物。
2. “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生起气来”—— “发生了兴趣”——“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怀着崇敬的心情怀想他
3. “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呢?
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那“我”眼中的新媳妇呢?重点品读高潮部分。
害羞、腼腆、善良、深明大义,对革命战士有深厚的阶级感情。
4. 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刻画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的。
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小结: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其次运用典型细节是作品的另一重要艺术表现手段——
几处细节:
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
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
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
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
这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四. 作者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理解主题。结尾对百合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百合花为象征,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五. 写作特点
1. 表达方式: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娓娓地叙述故事,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顺叙、插叙、倒叙等多种表达方式。如开始的情节用了顺叙,路上插入了通讯员在家乡的情况,为写通讯员的憨厚作了补充,是插叙。
2. 中心表达:作品通过小通讯员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件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军民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对战士的崇敬、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3. 写作借鉴:在选材上,作者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来表现深刻主题。作者没有把眼光放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上,而是描绘生活激流中的一个小波澜、一朵小浪花来反映生活,表现战士的崇高。围绕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精心选取和细致描绘虽平凡而富有代表性的生活画面,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是同学们需学习借鉴的。
4. 在人物的刻画上,由表及里、由远而近、由淡而浓。
 
六. 重难点句子品味
1. “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这句话如何理解?
由上文知道一个×营的通讯员负了伤被送到包扎所,“我”马上想到了“我”的同乡,“我”很担心他,所以“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想知道通讯员“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最后一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其实暗示了“我”对那个通讯员的关心、牵挂、惦念。
2.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如何理解这句话?
因为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病员,为他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感到放不开手,但这句话真正的意图是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此时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作了一个铺垫。
3.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句话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难过的心情。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前后的变化,写出了她对为百姓捐躯的通讯员的崇敬,更加展示其善良、纯真、高洁的品质。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给加点字注音
家(  )    带(  )    作(  )    亲(  )           醉醺(  )       腆(  )
啐(  )       星宿(  )    公(  )    蛤蟆(  )       王(  )           嗑(  )
(  )    讳(  )       绾(  )       轩(  )           万(  )家私
(  )拥    (  )自    桑(  )    不(  )人事    商(  )
忸怩(  )(  )         讷讷(  )撂(  )
 
二. 解释词语
果不其然:
讪讪:
忸怩:
带挈:
 
三. 阅读
父亲
(1)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2)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油果儿,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3)一天,她背一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4)他走向她,像株小白杨:“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5)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6)“嗯。”她应着。
(7)“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8)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着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9)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她像一朵云飘走了。
(10)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11)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走了过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他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12)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孙子经过他这个卖油果的老头儿的身边时,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_______________
(13)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头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1. 第(2)段中划线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人蹲在树下让女大学生给他画像时,他看到的东西应该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看见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儿子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第(12)段的横线上,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完句子。
4. 第(9)段中“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这句话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为什么画面上父亲的目光“阴沉而悲哀”又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详写下列内容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老人和女大学生谈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到美术馆去看画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女大学生为什么将画取名为《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行家(háng)带挈(qiè)作揖(yī)长亲(zhǎng)醉醺醺(xūn)腆(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斋公(zhāi)  癞蛤蟆(lài) 阎王(yán) 嗑(hé)
紧攥(zuàn)  讳(huì)  绾(wǎn)  轩敞(chǎng)  万贯(guàn)家私
簇(cù )拥  兀(wù)自  桑梓(zǐ)  不省(xǐng)人事   商酌(zhuó)
忸怩(niǔ  ní)  讷讷(nè)  撂(liào)
 
二.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讪讪:形容说话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忸怩:形容难为情,不好意思。
带挈:提携,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三. 1. 不好。感情色彩不同。“那个女人”中包含了“怨恨”“讨厌”的感情,而“媳妇”有喜欢之情。
2. 表现老人对人间真情的向往。
3. 示例: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4. 不能。为表现女大学生对老人的关心和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5. 提示:联系子女不孝、年轻的父亲牵着儿子的画面等作答。
6 . (1)表现女大学生对老人的同情与敬爱,老人在孤苦中变得冷漠、麻木。
(2)展现老人的寂寞、孤苦,呼唤人间真情回归。
7. 鞭挞那些忘却父母养育之恩的人,呼唤人间真情的回归。
【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