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十七 范进中举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十七 范进中举

  • 格式:  DOC
  • 大小:  83K    5张
  • 时间:  2016-05

《范进中举》表格式教案16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范进中举》预习单

教学课题
1.知识目标:能够利用工具书和书后注解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和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薄,调整自己的读书心态,努力学习,学会做人。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范进中举》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搜索到《范进中举》的京剧和百家讲坛《范进中举》的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封建科举制度的资料,让学生学习了解,让学生对当时背景有深刻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所以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
这节课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幅对子,很巧妙的说明了封建社会中举前后不同的生活状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范进中举》
【板书】范进中举
【百度图片】(插入图片主要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直观感)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x&pv=&z=0&word=%B7%B6%BD%F8%D6%D0%BE%D9&s=0&oq=%B7%B6%BD%F8&f=3&rsp=0



【讲授新课】
一、【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3472.htm
让学生了解封建科举制度。
二、【百度视频】http://video.baomihua.com/jiangtan/2250895_P3P31

百家讲坛《范进中举》的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侧面了解封建社会的黑暗。
三、【学生活动】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通过朗读,相信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文本,也有了自己的感受,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很好地解决预习单上的疑问!
四、【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大家交流质疑。

【预习单】
一、用“查、划、写、记、练、思”的方法进行自学。
查:查工具书,了解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查字典以及课下小注,扫除文字障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记在课本的指定位置。
文学常识:《儒林外史》是一部 的小说,主要描写 。作者是 , (朝代)。

给下列字注音: 长亲 行事 腆着 绾 央及 唯唯连声
划: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用铅笔划下来;把描写范进、胡屠户、众乡邻以及张乡绅的句子用蓝笔划下来,分析他们的人物形象。运用什么样的写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有什么作用?
范进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写法及其作用
把环境描写的句子用红色笔划下来,分析其作用。

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写在文题上面的空白处。可随时写下你在读文章时的感想、感悟。
记:记忆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等文学常识;记忆本文的生字词;
练:研讨课后的第二小题,和《学检》的课文拾贝部分。(答案写在下面)

思: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与当时的社会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吗?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的学习?

二、自学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
2、找出描写范进、胡屠户、张乡绅和众乡邻的句子,分析他们的人物形象。
范进:
胡屠户:
张乡绅:
3、特别注意胡屠户、众乡邻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作用是什么?
4、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5、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6、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教师活动】
1.教师巡回指导,收集信息。
2.教师参与讨论。
3.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教师评价】
大家讨论得非常认真和激烈,下面由组长负责,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1.教师参与活动,鼓励学生。
2.教师进行赏识性评价。
预设问题:
1、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哪些变化?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了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教师旁白】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已经领略了范进的“风姿”,为了鼓励大家,现在我们共同观看《范进中举》京剧,再次了解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了解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荼毒。
【百度视频】http://www.56.com/u11/v_MjgwNDM3MDg.html

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学习。

【作业】:课下积累字词,写到笔记本上。

【课外拓展】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学生之间交流。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绝的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这句话的的意思就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一个完全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但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角色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新课改要求:“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意识”,它的思想,无非是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要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却绝对不能忽视,否则,谁去引导、启迪学生接受真知呢?
所以课堂上要时刻想着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记得前两天看过一篇文章《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遥远,虽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员总共五人,兼共各种角色,重复出现,一会儿就让人觉得“词曲穷尽”。为了调动大家的兴致,演员们挑选了极简单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游客传授,不一会就有游客跟着唱歌跳舞,此时演员邀请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场面更加热烈,没有人再觉得身心疲惫……反思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不也同样能够产生“游船效应”吗?
本节课我就是本着这个原则,去完成任务的。课前给学生准备预习单,提前预习;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学生互助合作;课上老师补充资料,启迪学生探究知识;课下选择材料,学生拓展知识。
课上完之后,感觉有很多问题在自己的预想之中,也有的在我意料之外,主要是不足,课后也和老师们进行了一些交流,总结整理如下:
一、课堂上讲、说的太多,而忽视了文本的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不论是内容的感知,文字的解析,还是语言的品味和主旨的挖掘,都离不开文本的阅读。这篇小说节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让文章多了几分幽默诙谐味,有很多可读性很强的地方,单本节课上,读的训练太少,因为读的不够充分,很多地方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铺垫去引导,人物的解读特别是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学生还是在我的讲上被动地接受,而非真正地在孔乙己学习后自觉地内化与运用。 二、 课堂上“精学”的影子太淡。     这节课中,学生课前的学习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对待学生应该在课前掌握的内容,检查太过于泛化,没有落实到实处,比方说“小说三要素”这类基础但该掌握的知识,我只用提问的形式一提而过,而学生会的不会的一起回答一通,这样的检查实际上只是一种敷衍、一种形式,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的“学”,就不能引发学生在课前 “先学”“精学”的主动性,也就难以保证“学”的质量。         总体来说上完这节课,感觉收获还是很多的,现在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是我进一步调整、优化自己教学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