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十七 范进中举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十七 范进中举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5

《范进中举》教案17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二、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
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三、自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四、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梗概。 
五、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2.课文中这些精彩之处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情节展 开的? 
六、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那些变化?(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 
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中举后 
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集上。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2.作者设计范进“喜极而疯”的用意何在? 
七、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二课时 
一、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二、请从胡屠户、乡邻、张 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乡  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三、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2.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四、布置作业         
1.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2.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了解,并把它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醺醺(xūn) 癞虾螟(lài há ma ) 阎王(yán )攥(zuàn) 带挚(qie)啐(cùi ) 
簇拥(cù) 侥幸(jiǎ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课堂小结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课堂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1)作揖(    )(2)星宿(    )(3)攥着(    )(4)腆着(    )    
(5)斋公(    )(6)行事(    )(7)带挈(    )(8)绾了(    ) 
2. 下边句子及加黑词说明人物什么性格行征? 
  1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范进唯唯连声…… 
  答:说明范进穷困潦倒、地位卑微、甘受屈辱,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 
  2 “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答:说明范进醉心功名、一心想中举,揭露了科举制的腐朽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知识分子的丑恶灵魂。 
  3 “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答:说明范进受封建科举制毒害深,一生追求功名,屡试不中,苦苦挣扎,如今中举神魂颠倒。 
3.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预习布置 预习《口技》 
作业布置 1、 概括范进和胡屠户的性格。 
2、 课后练习一、二。 
3、 以课本剧形式表演《范进中举》。 
板书设计                   范  进  中  举 
中举前 ----穷困潦倒,受乡邻冷遇、丈人辱骂                 主题 
今     (住茅草棚,卖鸡买米,拱手作揖)     欺贫爱富      
非                                                       科举 
昔           对       比                  趋炎附势     制度 
比                                        (社会环境)   罪恶                               
中举后 ----丈人巴结,乡邻捧场,乡绅附势 
学法指导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