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时间 | 2015.4 | 教案使用人 | |||
教学课题 | 叫三声夸克 | ||||
教学目标 |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 ||||
教学重点 |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 ||||
教学难点 | 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 ||||
教具 | 课件 | ||||
教学设计 | |||||
教学过程 | 个人复备 | ||||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者学生轮流读课文,并思考。 (1)标号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本文说明了什么? 2、明确(课件展示) 一(1—2)以礼品盒里面还有礼品盒为比喻,引出说明的话题。 二(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三(22—26)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 二、研究课文探讨交流 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形态不同,性质各异,最小单位是都是原子)这样概括行吗?(不对)为什么呢? 那么,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阅读、讨论、交流) (3—4)段:写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即物质的对小单位是原子。 (5)段:认识深入一步,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 (6—10)段: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或者把“基本粒子”说成“强子”也可。) (11—12)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重点详写) 按照由假象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2、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 文章结尾的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3、你认为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 4、说明方法 打比方、举例子,最主要的还是分类别。 5、语言特色:平实、准确、通俗、几乎口语化。 加入对下面加横线的句子作如下改动,表达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改为:“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讨论明确:“大约”“相当于”语言准确。 (2)科学家从试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面有东西。 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讨论明确: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三、作业: 完成《伴你学》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