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ppt课件3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ppt课件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ppt课件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ppt课件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咏月诗三首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作品中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的作者的感情
3.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词中的运用
中秋
咏月
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
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十五夜望月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光满地
中秋的晚上
大声齐读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赏析
这两句写景,点明了望月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后两句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多少人在低徊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品析
1 、“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2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答:指月光满地。由此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和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思考: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小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水调歌头
苏 轼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苏轼学识广博,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影响极大。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写 作 背 景
他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黄州。这首词是他在黄州任期中写的。这时他的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兄弟二人已七年没见,中秋对月,难免有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在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què
ǐ
Shèng(旧读shēng)
chán
mián
zhuǎn

一起大声齐读这首诗吧!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到天亮
苏轼的弟弟
苏辙的字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端起酒杯
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
经受得住
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
哪里比得上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雕花的窗户
不能入睡

只是希望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此时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苏轼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然也有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并没有脱离现实,也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实景
虚景
联想与想象: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 存在
甲事物
创造出
丙事物
存在 不存在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找出词中,哪些运用了联想,哪些运用了想象?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联想
想像
旷达豪放
对亲人的思念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的胸襟
之情。

感情变化:
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
—回到现实、自叹自慰
—积极心态、发出祝福
小结:
小序:交代写作时间和写作缘由。
2.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
3. 主题: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 的思念。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第一节:
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结构特点:
第二节:
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有形的圆,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
1、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语言的理解。
2.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3.“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应该由不圆而圆。
渴望祖国统一、亲朋团聚之情。
5、《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这三首咏月的诗词,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但是,表达的主题却都相同,那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
你能说说这三首咏月的诗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你积累了哪些咏月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