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2.学习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3.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4.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难点
品读群众语言中蕴涵的浓郁乡土风情。
教学突破
阅读中感知,探究中领悟,鼓励学生了解、关心、参与有关的民俗活动,学会传情达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关于刘绍堂的资料,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
学生搜集家乡过年时的风俗习惯,并收集有关过年奇闻趣事。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合作学习,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品读语言。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感悟。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阅读,小组讨论理清思路。
3.学生复述,激发情感。
4.学生自由发言,畅谈美好生活。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约 分钟)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约 分钟)
三、讲述故事,品读语言(约 分钟)
四、自由发言,畅谈人生(约 分钟)
本课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群众语言十分丰富,很有表现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地方特色,感受了浓郁的乡土风味,更激发了学生浓郁的乡情。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作者勾勒生活情景生动传神。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风情画,生动而传神,并不时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别外,本课线索清晰,如数家珍,作者在生动传神的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使读者不只会感到认识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且赞不绝口。同学们学习了作者的这些写作手法,能试着将其运用于自己以后的写作中吗?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烙饼( ) 簸箕( )( ) 中彩( )
鬼祟( ) 渍酸菜( )
2.揣摩语言,说说语句中所含的情趣。
(1)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2)吃得我胃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来的化食汤。
(3)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在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
个性练习设计
写作练习:写一篇家乡过年的习俗的文章。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不但线索清晰,思路有条理,而且语言也很有表现力,在教学生品读丰富的群众语言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群众语言。
补充资料
春节民俗趣谈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爆竹的功能原来是避邪驱鬼,后来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广大农村的春节仍在普遍采用,并且作为旅游或工艺品出口到很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