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9 寓言两则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 29 寓言两则

  • 格式:  DOC
  • 大小:  47K    5张
  • 时间:  2015-02

四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2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纪昌学射
教材分析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篇幅短小,语言直白,粗粗一读,觉得学生没什么好学,单单就故事情节而言,学生读一两遍肯定了解了内容。这样的一篇文章,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我处在困惑当中。经过几番解读,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了纪昌“练眼力”部分。不管是写作篇幅还是对寓言寓意的昭示,这一部分都毫无疑问的应该成为学生研读的“主阵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精读“练眼力”,导放式探究文本 1.纪昌学射,他学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板书:练眼力开弓放箭) 2.引导探究第一部分“练眼力”: (1)模拟问话提升阅读质量: 关于练眼力,飞卫怎么跟纪昌说的? (指名学生读飞卫的话。1~2名) 我想替纪昌来问问师傅:为什么不能眨眼睛?真的一眨都不能眨吗? 师傅的意思我明白,可能纪昌还不明白,你说课文中这番话时,把你的意思强调出来。(指名1~3名读,齐读) (随机板书:牢牢地盯住____不能眨一眨____!) (2)演示,朗读,对话三维体验练习之艰辛: ①纪昌听了师傅的话后怎么练的,我们去他家看一看。谁来读读纪昌练习的话?(指名一生读后齐读。) ②请生上来演示: (请高矮二生上台,面朝学生,高生站后面,做织布机的梭子穿梭动作,另一生生练眼力) 看见过梭子吗?梭子是织布用的工具,形状像小船(板画),中间空心。 (对前生)纪昌,你知道练习要求吗? 大家都是师傅,根据你的要求,给他提提意见。 ③(朗读训练)纪昌记住了师傅的要求。眼睛── 纪昌一遍又一遍地想起师傅的要求。 ④(采访纪昌,展开对话): 纪昌,练眼力累吗? 作为纪昌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纪昌说。 预计: (劝阻型): 夫君,学射箭练眼力那么辛苦,你就休息一下吧! 夫君,你就别练箭了,你种田我织布,日子也能过呀! (鼓励型): 夫君,你再累也要坚持,家里的一切你都不用操心,有我呢! 夫君,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射箭能手,只要你能坚持下去不怕苦不怕累。 纪昌会怎么回答?(前生不行,就请代言人) 不行,不努力练习,我怎么能成为一名射箭能手呢? 夫人,大丈夫应该胸怀大志,干一番大事业,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射箭能手! 谢谢夫人,有你的关心,我就放心了。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不让你失望! 谢谢夫人,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成为一名出色的射箭能手! ⑤换说积累句式: 古代女子几乎天天织布,纪昌几乎天天这样练。两年以后,一起读── 纪昌的本领怎么样? 本领强,本领高,本领好就是本领练得──就是── (板书:就是……也不会……) 是啊。咱们班中也是人才辈出,有小书法家,小画家,小作家等等。谁也能够用这样的话来形容这些同学? ⑥齐读全段,重温语感: 看来,这些同学也象纪昌一样下了不少的功夫。咱们带着刚才的朗读经验、学习体会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放手自学第二部分“练眼力”: (1)引导发现结构相似点: 同学们,第二部分写“练眼力”其实跟第一部分的写法是差不多的,你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板书:提要求____练眼力____出成果) (2)自由练读: 请大家带着上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己练读或两人、三人练读。 (3)朗读反馈: (每组三名,指名一组读,请生点评谁读得最好;再自由指名三生读,点评并解决重点词词义) 是啊,“极小”和“很大”这是一组对比,他读出了两者的差距。 你听出来没有,他特别强调了“聚精会神地盯着”,那是怎样地看啊?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纪昌整整看了三年,那只比芝麻还小的虱子──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板书:竟然) 要知道古时候的车轮比现在的轿车轮子要大多了。 (对第三位学生)你觉得读这句话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惊喜的,惊奇的,出乎意料的)
教学反思 在这份设计中,我主要利用两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的特点,先导后放,在“导”部分,我努力做足文章──先读后演,读演结合,对话促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多读,试图使浅显简短的语言丰满、灵动。学习第一部分“练眼力”后,第二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运用第一部分所学的方法自学文本。 带着这样的期待,我开始试教。课堂上,学生基本达成了我预设的目标。然而,这样的教学总让我有“串糖葫芦”的感觉──以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地学习文本,有内容可生发的地方,就“膨胀”一下,无内容可学或弱处理的部分则一读而过。看似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其实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听取了听课教师的建议后,我再次对文本做进一步的思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上一设计中,我始终没有一处启发学生质疑思考的地方,一直以教师的牵引一路走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以一大问题统领,变演绎为探究,分分合合,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