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格式:  DOC
  • 大小:  47K    3张
  • 时间:  2015-02

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人教新课标1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   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