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破阵子

《破阵子》ppt课件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破阵子》ppt课件2《破阵子》ppt课件2
破阵子
辛弃疾
雕刻时光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辛弃疾的一些情况: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由于受投降派的阻挠,均未被采纳。晚年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他的词,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很大。
和其他文人一样,辛弃疾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有一次,他醉倒在松树旁边,还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松树当然不能回答。在醉眼朦胧中,误以为松树要来扶他,他用手推着松树说:“去!”酒醒以后,他就挥笔写成《西江月·遣兴》,把这件逗人发笑的事写了进去。
喝醉了酒,不仅耽误了工作、学习,而且会损害健康。辛弃疾就下定决心,坚决戒酒,还特地写一首《沁园春》词。在词中,他以古人为例,讲了喝酒如何如何地有害。可是有一天,他在山上游玩,见朋友拿了酒来,又急不可待地喝起来,直至酩酊大醉。事后,他按《沁园春》的韵脚,又写了一首词,说饮酒如何如何地好。可见,辛弃疾的戒酒是假的。辛弃疾以酒会友的事,为不少人传为美谈。
其一是与刘过相会。
刘过是南宋有名的词人、诗人。在他的诗词里抒发了抗金的抱负,为一般爱国志士所器重。当时,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而刘过则是一个怀才不遇,
流落江湖的落魄文人。刘过对辛弃疾十分崇敬,想方设法要结识辛弃疾。
有一天,他来到辛府,因穿着褴褛,被门吏拒之于外。他故意大吵大闹,惊动了正在酣饮的辛弃疾。辛弃疾忙出来迎接,见刘过虽然衣衫破旧,却英气勃勃,不愧是一位爱国文人,于是请他入席饮宴,刘过也不卑不亢地坐着喝酒。酒过三巡,旁边有位宾客对刘过说:“听说先生不仅善于词赋,而且还能作诗,是吗?”刘过很有分寸地说:“诗词之道,略知一二。”当时席上正好有一大碗羊腰肾羹,辛弃疾就让他以此为题,赋诗一首。刘过豪爽地说:“天气殊冷,当以先酒后诗。”辛即命人为他满满地斟了一碗酒。由于刘过双手已经冻僵,接碗在手,颤抖不止,把碗中的酒流到了胸前的衣襟上,辛就请他以“流”字为韵。
刘过沉吟片刻,马上吟出了一首既切题又符合当时情景的绝句:“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
[拔毫指拔羊毛,管城子指毛笔。]煮羊,必先拔羊毛,用羊毛制成毛笔,可供文人使用。烂首指煮烂羊头,因东汉时流传的一首歌谣:烂羊头,关内侯。讽刺小人封侯,专权误国。羊死后,当然不知身外物,但可作为佳肴,和樽酒一起陪伴风流人物。当然风流人物就是辛弃疾等人。
辛弃疾听了,赞赏不已,觉得刘过确是个“奇男子”,马上举杯与他共饮。宴会结束后,辛弃疾还给他许多礼物,从此以后,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其二是与陈亮相会。由于主和派的不断打击,辛弃疾感到异常失望,在42岁时就闲居到江西上饶。
他在城外买了一块土地,兴建一座庄园叫“带湖新居”。又在铅山县东北,建筑了一所别墅。把附近的一条清泉取名为“瓢泉”。
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也是一位爱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来江西拜访辛弃疾,这时,辛弃疾在小病中,见到陈亮,十分高兴。他俩或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陈亮在铅山住了十天,才告别回去。辛弃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第二天早晨,辛弃疾又赶马追去,想挽留陈亮多住几天。当他追到鹭鹚林地方,因深雪泥滑,不能前去,才停了下来。那天,他在方村怅然独饮。夜半投宿于姓吴的泉湖四望楼,听到邻人吹笛声,凄然感伤,就写了一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词中写自己与陈亮欢饮纵谈的喜悦,对陈亮的敬爱,以及对当权者偷安误国的痛心。后来把这首词寄给了陈亮,陈亮也写了一首和词《贺新郎·老去凭谁说》寄给辛弃疾。
本词的写作背景和主旨: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
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破阵子》: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破阵子,词牌名。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题解:
注音:
麾( ) 炙( ) 的( )卢 霹雳( )
huī
zhì

pī lì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读词思考:
1、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2、“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中回到接连响起号角之声的军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
沙场秋点兵。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般使人心惊。
完成了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翻译 :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中回到接连响起号角之声的军营。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般使人心惊。(完成了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醉态—
词的结构
梦境—
现实—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功成名就
战前准备
沙场点兵
冲锋陷阵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主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写作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拓展阅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握英雄泪。
宋词的发展
词的最初名称是“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它首先盛行于民间,后来文人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了宋词空前的繁荣、发展与提高,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词人。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
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步发展了南宋词,尤其辛弃疾在词作方面,成就更为突出。他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突出了豪放的风格,扩大了词体的内涵,使其丰富多彩,把词推向更高的阶段。在词的创作手法上,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作词,又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辛词代表了文人词的最高成就。词是慷慨、豪迈,抒写抑郁不平之气。有时也存在用典过多,不免使人晦涩难懂的缺点。和他唱和的作家有陈亮、韩元吉、刘过等,就是与他的风格迥异的姜夔也写过仿效稼轩体的词。
南宋后期,以姜夔、张炎为代表,感喟哀时,描写亡国的惨变,抒发内心的黍离之悲。他们讲究句法,有时难免流于形式化,也束缚了词的内容。
总之,宋词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方面,达到了唐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审美地步,在文学史上留取了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