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七子之歌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七子之歌

  • 格式:  DOC
  • 大小:  73K    8张
  • 时间:  2016-05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导学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执笔人    审核人                                2010年 5 月    日
课题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

学



1.了解朗诵的基本技巧:句调 重读 停顿 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
3、通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能说出浸渍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深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


课



学



一.由于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与现在你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要阅读查找相应的背景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并尝试背诵。 
二.读诗歌的好办法:
1、体会诗歌传递的情感,尽量地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融为一体;
2、感受诗歌塑造的形象,寻找适合这个形象的朗读;
3、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求得能创造情境的朗读;
4、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求得呈现诗歌深层美的朗读!



知



1.了解作者闻一多的有关生平简介。
2.能用白话文说出诗序的大意。
3.理解《七子之歌》的思想感情。
4.《七子之歌》由七首独立的短章组成,它的总的主题体现为每一首诗最后的结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5.文章采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便于自报家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亲情,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
6.融历史感与现实感于一体。



相



【走近闻一多】
1899年10月22日,在湖北省浠水县一个富有的闻姓家中,诞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家人给他取名叫闻一多。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在这个书香门第,闻一多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1913年,闻一多14岁那年,以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但当时的高等教育仍然充满了封建主义和奴化教育。对此,血气方刚的青年闻一多十分愤慨。他向往革命,盼望着祖国一天天地强盛起来。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参考译文】邶国一个有七个儿子的母亲不能安心于他们的家(想要改嫁)。七个儿子就自己表现得很差劲,很苦恼,(悔恨自己的错误)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母亲回心转意。有一位诗人就创作了一首《凯风》来表达对他们怜悯之情。我国从(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到旅顺、大连成为租界,先后丧失了大片土地,(这些土地的人民)失去了祖国的养育,受到了异族的虐待,胸中的悲哀之情,大概要远远胜过吟唱《凯风》的七个儿子。因此选择它们中间与中华民族关系最密切的七块土地,为他们各写了一章诗歌,用来抒发其中的无处诉说的孤苦悲哀之情,眷恋、怀念祖国的热忱之心,也用来激励国人努力奋斗如此而已。国家的边疆分崩丧失,日子已经这么久,国人看着这一切却不以为然,难道看不到被德国侵占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回到法国的怀抱吗?意志坚决,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果真如此,中华“七子”恐怕很快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神国统一大业。



知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啖着(      )自怨自艾(    ) 迄(    )遗骸(    ) 硇洲 (    ) 愍(    )(     )掳去(     )梦寐(    )凤阙(   )    狞恶(   )脂膏(    )号啕(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qiǎng bǎo________      yīn yūn________     cù tà________
3.本文作者是(          ),诗人、学者。
4.解释下列加粗字。
自怨自艾______    冀______    迄______  臆______以愍之________   因择其中______   诚如斯_______  盖有甚于____ 以抒其孤苦亡告  ______   旦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译文:                                               
(2)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
译文:                                               
(3)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译文:                                              
6.《七子之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7.搜集《七子之歌》中“七子”的资料。
1.dàn yì  qì hái  náo  mǐn    lǔ   mèi què níng  zhīgāo háotáo 2.襁褓  氤氲  蹴蹋3.闻一多4.惩治  希望  到  臆测、推测   同“悯”  因此  果真如此    大概  诉说 早晨
5.(1)七个儿子就自己表现得很差劲,很苦恼,(悔恨自己的错误)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母亲回心转意。(2)胸中的悲哀之情,大概要远远胜过吟唱《凯风》的七个儿子。(3)果真如此,中华“七子”恐怕很快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神国统一大业。6.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坚定地相信这些被分裂掠夺的祖国的领土必将最终回归的信念。


课



【解题导入】      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唱。(放音乐《七子之歌》)      这是一首什么歌?(《七子之歌》)对,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引起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已故爱国学者、诗人闻一多。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板书:七子之歌* 闻一多)请齐读课题。同学们请看,这个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教学设计>文章课题有什么不同?(加了注解号了)对课文做了怎样的注释?(学生来念101页)从注释你知道了什么?(本文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三首,另外四首分别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出示实物投影地图:指出这七个地方。)大家看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澳门》和《香港》。》。“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走进屈辱史】
1、 1553年葡萄牙强占澳门
2、1842年英国强占香港
3、1895年日本强占台湾 4、1898年英国强占威海卫
5、1898年法国强占广州湾
6、1898年英国强占九龙
7、1898年沙俄强占旅顺、大连;后“让给”日本
 思考:小序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抒写七地——七个孩子“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孤苦和殷殷企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怀;又要激励祖国人民为强国、为统一而奋斗!
前言:表明写作的缘由、写作的目的和内心的期盼。缘由:“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
目的:“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期盼:中华七子之归来。
这写七地的诗章会按着怎样的顺序呢?按照土地先后丧失的顺序
【内容简析 】
《澳门》:着重写一颗眷恋祖国的心。《香港》:着重写受到的凌辱,表明回归的愿望。《台湾》:着重写英雄的传统。《威海卫》:着重写悲壮的历史和险要的地势。《广州湾》:突出地理位置的重要。《九龙》:突出悲苦,期盼回归。《旅顺、大连》:突出列强的暴虐。 
1.自读体会:
让我们走进这一段屈辱的历史里去,让我们走进这七子悲壮的歌声里去!——课堂上的朗读,我们受着时间的限制,为了方便同学们交流,我们缩小一些范围,好吗?——拿出铅笔!在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这四块最早被抢走的地方上打上星号,我们先读这四章!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这四章,能做到吗?——能!好!同学们可以自己放声读,沉浸在你们理解到的情感世界里;也可以前后左右交换听读,问问伙伴们自己朗读时努力表达的情感他们听到了吗,他们觉得你的朗读对吗,好吗。——
2.读赏交流:(本环节中《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四个诗章的读赏交流顺序应学生选择而定,不必拘泥。)
《澳门》这一章朗读的评价!——好!同学们都知道了诗人是——既要抒写七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孤苦和殷殷企盼回归祖国的情怀;又要激励祖国人民为强国、为统一而奋斗!     你觉得         的《澳门》这一章朗读体现了这种情感吗?——你可以抓住具体的语句作一些评点![——学生表态并简述理由]
体会情感:阅读《澳门》
例——“太久了”:1553年,澳门就实际上被葡萄牙占领,是“七子”中离开母亲最久的,说“太久了”符合历史;但仅仅如此吗?还有深沉的孤苦和悲怆!还有刻骨的恨!把婴儿从母亲的襁褓里抢走,这下手的人是何等的凶残!——因此,“太久了”宜读得徐缓沉郁一些。
小结:这两位同学用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读诗歌要体会诗歌的情感,只有尽量地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融为一体,才能读好诗!
想像情境:《香港》
例——“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将祖国视为深居皇宫的女王,凸现祖国在“我”心中的高贵。为了保护祖国母亲的安宁,我甘愿做阶前的黄豹,彻夜不眠,逡巡守护……因此,“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宜读得稍慢,力求沉稳,来表现“黄豹”的尽忠尽职。
小结:读诗,如果能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你就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美!读诗,如果能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你就有可能拥有能创造情境的朗读!
诗人把七个地方比作七个孩子,你满意你的同伴用朗读为我们再现的这个“台湾”的形象吗?——“台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表态并简述理由]
感受形象:《台湾》
例——头上有“酷炎的夏日”,这与台湾的地理位置相符;但仅仅如此吗?不!“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饱含着对“日”的憎恨,对统治台湾的“日本侵略者”的诅咒——岛上横行的日本侵略者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夏日”除了表面所指的酷暑烈日之外,这里更是指日本侵略者对台湾人民的摧残蹂躏。(谢凡同学在答问中还联想到日本国旗“太阳旗”的图案,俨然天空中一轮“酷炎的夏日”;换一个角度,也能理解为诗人巧用“谐音”,看似憎恨“日头”,实则痛斥 “日本”!)
——而我们的“台湾”,不堪蹂躏,主动请缨,向母亲发出了呼喊:“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我们有射日的英雄后羿!诗人笔下,“台湾”是一个英雄的形象!——因此,“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宜读得慷慨激昂一些。
闻先生悲歌《台湾》一曲时,台湾正遭受着日本的践踏;现在,台湾虽然已经从日本手中收回,却没能实现和大陆的统一!——在台湾的最高峰玉山之巅,竖立着一座3米高的半身铜像。铜像面向大陆,目露愁绪,凝视着远方。这,就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座像。于右任先生一生爱国,生前一直希望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一个伟大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希望没能实现。晚年,他愤然写下了一首无题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小结:读诗,要和诗人一起去展开想像,感受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诗歌形象。有了心中的形象,你自然会有适合这个形象的朗读!
品味语言:《威海卫》
例——“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丘陵”,这里指坟墓。当然,一般人的坟墓是不能称之为“丘陵”的。这里的“圣人”联系诗句中的“原”字,再联系威海卫的地理位置——山东省东北部,可以理解为“圣人”孔子,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巨星,我们引以为荣!——因此,“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宜读得慢而激昂,要表现出自豪之情。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遗骸”,遗体,遗骨。联系诗句中的“尽”字,我们知道,这里的“圣人”,不再是孔子了,而是指像孔子一样的人,指品格高尚,智慧高超,忠勇无比的人。死去的都是这样的人哪!——因此,“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宜读得更缓慢更低沉,要表现出伤悼痛惜之情。
小结: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有助于我们发现诗歌深层的美!有了深层的理解,才能有合适的朗读!
【小结】读好诗歌有很多办法,我们以后还要学习;但今天我们已经懂得了:要读好诗歌,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尽量地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融为一体;可以感受诗歌的形象,有了心中的形象,你自然会有适合这个形象的朗读;今天我们也懂得了:读诗,如果能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你就有可能拥有能创造情境的朗读;读诗,如果能品位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你的朗读就有可能呈现诗歌深层的美! 
再读体会: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警示国人: “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七子陆续归来,1999年澳门也回来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回归。
七子的悲歌,跟着历史的车轮,已经渐渐远去。今天,我们来重读这首诗,希望能勉励国人继续奋斗,最后实现台湾的统一大业!
拓展延伸:
1.熟读文本:
闻先生悲歌《台湾》一曲时,台湾正遭受着日本的践踏;现在,台湾虽然已经从日本手中收回,却没能实现和大陆的统一!——在台湾的最高峰玉山之巅,竖立着一座3米高的半身铜像。铜像面向大陆,目露愁绪,凝视着远方。这,就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座像。于右任先生一生爱国,生前一直希望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一个伟大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希望没能实现。晚年,他愤然写下了一首无题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台湾》这一章,好吗?
2.七子之中只有台湾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你的心情如何?你能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副对联、一首诗表达你的心情吗? 
 


巩



当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的呢?
采用了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便于自报家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亲情,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
2.《七子之歌》由七首独立的短章组成,它的总的主题体现是什么?
每一首诗最后的语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一声声沉痛而急迫的呼喊,终于迎来了历史的光荣回应。
3.闻一多在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这篇《七子之歌》,传达了他怎样的心声?
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坚定地相信这些被分裂掠夺的祖国的领土必将最终回归的信念。


课



1.熟读《七子之歌》,自选一章背诵。
2.了解《七子之歌》 后的闻一多,选一首小诗送给他。
3.阅读《澳门》,完成下列问题。
澳门
你可知“Macac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诗中所说的“母亲”、“生母”是指________。从修辞角度看,这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
(2)“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对这两句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他们”是指葡萄牙等殖民帝国,“我”指澳门。
B.“我的肉体”是指澳门的主权,“掳”突出了殖民帝国对澳门的占领、蹂躏与摧残。
C.“你”是祖国的拟人化,“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是说澳门人民没有忘怀祖国。
D.这两句诗谴责了殖民帝国的暴行,抒发了澳门人民不屈服于列强统治的精神。
4.诵读《香港》,完成下列问题。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这首诗中的“凤阙”是指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柔情,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
B.“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这句中的“海狮”是指当时的英国殖民者,“我”是指诗人闻一多。
C.“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这句中的“啖”和“咽”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准确、生动,写出了当时的殖民者对香港的掠夺与剥削。
D.“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句话是全诗的主题。现在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了。
(3)下面的一句话新闻穿靴戴帽,拖泥带水,请予修改。
本报讯  一年来驻云南空军雷达兵某团七连,精心保养武器设备,保证了全部雷达兵器在开机过程中不发生故障,使所有兵器获得“红星兵器”(其规定是:兵器全年的故障率在5%以下)的光荣称号,受到上级的表扬和物质奖励。
(摘自某报的“一句话新闻”)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祖国  比喻  拟人(2)C 4.(1)宫阙、皇宫(2)B(3)将“保证了全部雷达兵器在开机过程中不发生故障”和括号内的全部删掉,将最后一句改为“受到上级嘉奖”。这样字数减半,又使读者一目了然。

反





格言警句
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