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二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训练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新闻二则》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憾(hàn) 舆论(yú) 胸脯(pú) B.泄气(xiè) 溃退(kuì) 覆灭(fù)
C、歼灭(jiān) 区域(yù) 阻塞(sài) D.封锁(suǒ)大厦(shà) 纤维(xiā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英勇善战 兴高彩烈 放纵奔流 B.负隅顽抗 息了灯火 语速缓慢
C、横渡长江 当人不让 隐隐约约 D.不堪一击 料敌如神 锐不可当
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二、填空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1) 横( )渡长江 蛮横( )
(2) 江阴要塞( ) 敷衍塞( )责 暖瓶塞( )子
(3)jiān( ) 灭敌人 化xiān( ) qiān( ) 陌
2、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 ,主要包括标题( )和( )等几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 ”
3、选词填空: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 )敌阵,横渡长江。(越过、冲破、击溃)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了。(冲破、突破)
三、消息是对真实情况的报道,用词要力求准确。请简要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表意作用。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3、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简答。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五、解析题。
1、 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排比句。
真正的人活着,像春蚕,吐尽一缕缕银丝; , ; , ;像
苍松,任凭风吹雨打; , ;像黄牛,辛勤地耕耘于沃土之上,直至最后一息。
2、把下面两个词语进行扩展,使其更加丰富、形象。(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30字)
雨 雨声
[思路点睛:这是一个描写性语词的扩展题,扩展中心是“雨”,从题干看,不但要描写出雨的形态,还要描写出雨的声音。可想象下雨时的各个阶段,如雨稍大、雨骤、雨停等。本题可运用修辞法进行扩展。]
5、根据下列文字的内容,在横线上写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句式和修辞的协调。
一个青年终日闷闷不乐,他去寻找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他遇见一位政客,他问:“先生,您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政客官腔十足地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嘛,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觉得权力对自己并没有什么诱惑力,于是又去寻找,先后遇到了乞丐、病人、
商人、音乐家。乞丐告诉他是 ,病人告诉他是 ,
音乐家告诉他是 。于是他悟出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思路点睛:本题需要分别从乞丐、病人、商人、音乐家四个角度用比喻的方式对“最好的东西”加以诠释。〕
六、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不料 剩下 顽固 消灭
B、不料 余部 顽强 歼灭
C、不想 剩下 顽强 打败
D、不巧 余部 顽固 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