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月迹》课堂实录
双龙中学 孙木
教学目标:学习追寻行文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送首歌给同学们,同学们想听么?
生:(齐)想。
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老师既不饮酒,也不和青天对话,想问问同学们,什么时节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生:(齐)中秋节。
师:那就请同学们跟随贾平凹先生的脚步,一起去追寻月亮的踪迹吧。(出示幻灯片,课文题目、作者简介。)
首先,老师要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生:(依次逐个齐声念出了正确的注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课文整体感知的内容。可自行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交流。然后请各小组派代表自由展示。
生:(3分钟后)第七小组代表发言:
生:课文写了孩子们在屋里找月亮,在院子里听月亮的传说,在酒杯里看月亮,在院外寻月亮,在河滩上感悟月亮。抒发了对月亮的遐想和对童年的怀念。(全班热烈鼓掌)
师:她不仅从文章的层次,而且从主题上概括了这篇散文,很好。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课文的标题是“月迹”,围绕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生1:写了孩子们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发现了月亮。
生2:还写了孩子们在院子中找到了月亮。
生:还写了沙滩上看月。
师:对,大家找到了位置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还写了哪些?
生1:酒杯中的月亮。
生2 水中的月亮。
师:同学们很专心,找的比较全面。老师将你们找的归纳如下,请看屏幕。
屏幕显示:镜中之月 院中之月 杯中之月 水中之月 沙滩之月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内容看起来有点…
生:有点散。
师:同学们,你们说呢?
生2:我觉得不散。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围绕“月迹”在写。
师:有道理,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生齐答:散文!
师:它的特点是……
生(齐):形散神不散。
师:对。所谓的“神”,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课文围绕寻找月亮的踪迹,写了镜中之月、院中之月、杯中之月、沙滩之月、心中之月,实际上都是紧扣“月迹”在写,表达作者那种月一般纯洁、真挚、明亮的心境,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
师:同学们理解了散文的特征后,请同学说说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
生:(科代表发言):这月亮象征了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执著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心中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才属于我们。(全班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刚才这位同学实际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的确如此—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了。
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生1:因为月亮就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这个目标。
生2:作者想要记录月亮留给他们的美好的东西。
生3: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师:(屏幕显示)是啊,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变化的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师:刚才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贾平凹借景抒情的美文《月迹》,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手法,从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展开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一百字左右,时间3到5分钟。 五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的交流非常精彩,大家真是发现美创造美的人。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同学们更好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学生热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