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月迹》
教学目标:1、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2、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比较了解以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教学重点:1、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2、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3、两篇文章的比较、感悟。
教学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 赏析 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绘画作品 学生推荐文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贾平凹的《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好的散文需要不断的赏析、品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要不断的阅读,因此在授课前我就要求学生做三次阅读:初次阅读,把对文章某一部分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二次阅读,推荐自己喜欢的文章;三次阅读,质疑,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写阅读笔记(赏析)。从教师的角度要努力创设一种优美的意境。因此在这之前我搜集了许多有关月亮的图片,制作成课件,让文字以形象化的图景,给学生以视觉上的赏阅。除了图片外还配了音乐,因为本单元都是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因此在开头插播了罗大佑的《童年》让学生在上课前就感受到童年生活的乐趣。而中间则以贝多芬的《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声画结合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走进孩子们那纯真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古今中外描写月亮的文章很多,同学们在课前也推荐了许多此类文章(出示名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贾平凹是如何描写月亮的?
由题目引出月迹 月亮的足迹。从同学的画中可以很形象的概括出月亮足迹的转换场景:屋中 院中 河滩
师:文中谁的话引起了这些场景的转换?
生:奶奶的三句话。(生齐读三句话)
二、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预习过程中,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和疑问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三、 班级交流:首先我们先看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疑点在那里?
学生质疑:1、开头第一句话与主题无关,能否去掉?
2、“月亮是这么多的”这是为什么?
3、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4、怎样理解“月亮是个好?”
5、文章说“我们都满足了”满足了什么?
6、为什么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教师引导 赏析 答疑(讨论交流)
寻月 赏月 满足
满足于寻月过程的成功;写月亮之美实际上是写孩子们的心灵美。
四、 拓展阅读《纤痕》
要求:选择一点谈自己的感想或把两篇文章做一下比较。
师生讨论交流。
比较总结: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懂得去寻找生活中的美,而且要懂得去品味生活的艰辛。
教后记:优点: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1、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较快的接受。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节和表面内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较去感悟更深层次的含义。
2、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笔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
3、学生推荐的文章也是一种对课文理解的延伸、拓展。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朗读水平与兄弟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引导、训练。
2、在赏析过程中,教师的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不够。教师除了能把握好教材外还要把握好学生课堂的反应,让他们能以认真地、积极地态度投入到交流当中,真正的达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