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们对'死',自古至今都讳莫如深,为避讳起见,取了诸多别称。我们还可以从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中看出当时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崩:称天子之死;(驾崩)
薨:古代诸侯或大官死;
卒:称大夫之死;
不禄:称士人之死;
死:称庶人之死;
瘐毙:指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
逝世,去世:一般人死;
寿终正寝: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死;
夭折:称未成年人死亡;
长逝: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称年高的长辈之死;
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
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作古:旧时称年长者之死;
遇害:称被迫害人之死;
遇难:发生意外而死亡;
上西天:指做过坏事人的死亡;
就义: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
殉国: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人。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如:
①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句中的'崩'、'崩殂'即指皇帝死亡。
③ 昭王薨,安僖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薨'则指诸侯或有封爵的大臣之死。
④ 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⑤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传》)
现代人不像古代那样等级森严,但表现在对'死'的称谓上,也有明显的褒贬色彩。
'牺牲',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如:
⑥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就义',指为正义事业而被杀害。如:
⑦ 他从报上知道,这个写信的人几个月之前,已经在南昌英勇就义。(《同志的信任》)
'殉道',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与此类似的还有'殉国'、'殉职'、'殉难'、'殉情'等。如:
⑧ 人民永远怀念着科学的英雄的殉道者。(《火刑》)
⑨ (白求恩)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纪念白求恩》)
以上用词多用来表示对死者的褒扬。
而'一命呜呼'、'呜呼哀哉'、'吹灯拔蜡'、'回老家'、'玩儿完'等多含有贬义或讽刺意味。
在语体色彩方面,'逝世'专指长辈或可敬的人死去,带有庄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而'去世'使用范围较宽,指长辈或同辈的成年人死去,口语、书面都用。
另外,'寿终正寝'指年老病死在家中,'遇难'指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 '夭折'则指未成年而死。
其他对'死'的婉称有:百年之后、仙逝、仙游、升天、上天、归天、归西、归阴、老了、过去了、故去、过世、走、去等等。
而在佛教用语中,对僧尼之死又有别称,如'圆寂'、'涅盘'、'坐化'等
中国人关于死了还有个俗称:翘辫子。大概是从清朝开始流行的吧,那时候不论男女都留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