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课堂实录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课堂实录
江苏省邗江实验学校(225009) 薛 波
教材: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老师手中有一片叶子。早上风很大,是我路过校园的时候,从地上捡来的香樟叶。同学们花一分钟时间,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这片叶子时的第一感觉。
生1:我想起秋天枫叶浓烈的色调。
生2:这片叶子好像在哭泣。
生3:它像一只棕黄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生4:我觉得,这枯萎略带泛黄的香樟叶虽然在某个时间悄然枯萎,但相信他是在等待下一个春天的萌发。
生5:我想到它的同伴还在风中战斗。
生6: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因为树的不挽留?
师:其他同学会因为那位同学的第一感觉给你带来新的感觉?
生:生4的语言很生动,富有哲理。
师:你能否重复一下这句话?
(生为难,众生笑)
生4:这枯萎略带泛黄的香樟叶虽然在某个时间悄然枯萎,但相信他是在等待下一个春天的萌发。
师:我很欣赏生6“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因为树的不挽留?”看得出她生活得有诗情。
师:再讲一个故事吧。有一个乞丐,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写“自幼失明”,每日所得甚少。后来一位诗人路过,给这个乞丐的牌子换了一句话:“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它。”之后,施舍者络绎不绝。诗人究竟用了何种妙药,如此体贴乞丐?
生7:“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它。”引发人的同情心。以情动人。
生8:春天很美,盲人却看不见。
师:是啊,春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多美的世界。可惜在盲人的眼里却是一片漆黑,这不能不令人顿生恻隐之心。
师:同学们再欣赏一幅图片。(教师出示罗中立的美术作品《父亲》供学生传阅)
学生很安静。
师:说说感受
生9:我看到了一幅苍老的脸庞,历经风霜,脸上有许多皱纹。我还看到一双目光有些呆滞的眼睛,却显得很深邃。
生10:那双粗糙的手上捧着碗,土黄色的,令人感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生11:眼里隐含痛苦、悲伤。又似乎藏着无尽的欣慰,永不熄灭的爱的光芒。
师:同学们翻看教材P115,比照文中的描述。
师:男生朗读该段文字,声音放低,深沉一些。
男生读
师:作者何以能将父亲形象描述得如此深刻、感人,又充满悲情?看来语言须形象,首先要——仔细观察(板书)。
师:记得随我们去杭州春游的顾导吗?
生摇头
师:印象不深了。记得我们的旅游车行使在钱塘江畔,透过车窗,座落在月牙山上的六合塔闪过眼际的时候,顾导介绍六合塔景点这样说“六合塔是一座塔,是纪念名叫六合的塔……”
生笑
师:为何而笑?
生12:语言贫乏,所以我们印象不深。
生13:无趣,无法打动人。涉及的知识很少,觉得不满足。
师:那好,看教材P115,看看描述太湖的导游词。女生朗读,声音亮一些,抒情语气浓一些。
女生读
师:什么地方打动你们?
生14:动词运用如“绕、托、伸、咬……”,化静为动,将太湖美景描写得动感十足,如诗如画,十分精彩。
生15:“山如青螺伏水,水似碧海浮动”一句,对仗工整,富有音韵,读来琅琅上口。听来铿锵悦耳 。
生16:与《巍巍中山陵》“城如潜蛇,山如伏鳖”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所言即是啊!
师:如果顾导也如文中描述西湖或者六合塔,你们满足吗?
生几乎齐声:满足
师:我看也未必……
生17:我还想听美丽动人的故事、奇闻轶事。
师:是啊,看来话须形象还需要——深入了解、展开想象(板书)
师:那好,老师就代顾导写了个六合塔导游词。
(指名学生朗读)
生: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大地旅行社”的导游小顾,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杭州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大家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我们现在要去游览的景点是六和塔。六和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和保俶塔、雷峰塔和白塔并称为杭州四大古塔。六和塔耸立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月轮山是龙山的支脉,因其形仿佛一轮明月而得名。
观赏六和塔的全貌要走一段小小的山坡。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六和塔的来历。关于它的来历,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钱塘江里住着一个性情暴躁的龙王,它喜怒无常,常常使潮水涨落无定。江水泛滥,淹没了沿江两岸的屋舍良田,人民饱受其害。后来有个名叫六和的小伙子,发誓要跟龙王争斗,率众搬石填江,终于制服了龙王。从此,江边的荒滩重又变成了良田,年年五谷丰登,人人得以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勇敢的小伙子,就在六和填江的地方,造起了这座以六和塔命名的六和塔。另一个传说是:春秋战国时,列国纷争,弱肉强食,当时七国中势力最强的秦国,常常借故欺侮邻近的弱小诸国。纵横家苏秦就往来游说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间,使六国和好联盟,合纵抗秦。据说当年这六国君主的结盟大会,就是在这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召开的,后人就在此建塔纪念。因六国联合,故六和塔又叫“六合塔”。这些虽然都是传说,但它表达了杭州人民对这座古代建筑的珍爱。
其实,根据历史记载,这里曾是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钱弘俶听从延寿、赞宁两位和尚的建议,在此建塔以镇江潮。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六和塔”,指的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
这是佛教的六种规约。此塔建成后,就取“六和塔”之义,定名为“六和塔”。塔旁的塔院,也就称之为六和寺。南宋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改六和寺为开化寺。至于又叫六合塔,则取“天地四方”之意。
各位同学,我们现在来到了六和塔前……
(稍作片刻)
师:接下来,再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出示黄鹤楼图片)
师生齐诵“观其高标……”一句。
师:同学们分成四人一小组,结合《黄鹤楼》,设置情境,用最合适、最生动、能以情感人的话编写导游词。注意分工明确,一人揣摩游客心理;一人查找有关黄鹤楼的奇闻轶事;另外两人组织语言。
(5分钟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发言)
生19: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小李。黄鹤楼有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有个姓辛的人在黄鹤山头卖酒度日,一天,有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虽本小利微,但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他见老道非常可怜,就慷慨应允。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辛氏则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一年多。有一天老道忽然来告别说:“每日饮酒无以为酬,只有黄鹤一只可借,聊表谢意。”说罢,他拾起地上的一片桔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跳舞,为酒客助兴。”说完后老道就不见了。辛氏拍手一试,黄鹤果然一跃而下,应节起舞。消息传开后,吸引了远近的游人都来饮酒,酒店的生意大为兴隆,辛氏因此而发了财。十年后,老道突然出现在酒店,对辛氏说:“十年所赚的钱,够还我欠的酒债吗?”辛氏忙道谢,老道取下随身携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起一只奇妙的曲子,黄鹤闻声而下,载着老道飞走了。这个故事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师:如何?觉得满足吗?
(仅仅讲了个故事,学生似乎觉得不过瘾)
生20(走上讲台):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游遍天下旅行社”的导游员小陈,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武汉市最有特色的景点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于1981年重建,85年落成的。名字的来历可见《图经》。
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文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唯有巍峨的黄鹤楼以及滚滚的长江水为那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现在大家所看见的前面这幢高大雄伟的建筑就是黄鹤楼,它以号称天下绝景而名贯古今,蜚声中外,它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楼阁”。关于黄鹤楼的雄伟,曾经有这么一个趣闻,说是湖北、四川两地的客人相会在江上,攀谈间,竞相赞美自己的家乡,四川客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客人笑道:“湖北有座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惊得四川客人无言以对。当然,这个故事是有些言过其实,但黄鹤楼确以壮丽的景观,动人的传说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中外游人。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一起到黄鹤楼的里面去看看吧……
下课铃响。
师:说的很精彩,很诱人。时间有限,不能一一聆听。百闻不如一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亲临现场一睹其风采。
师:话须形象才动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锤炼自己的交际用语。让别人觉得与你交流,可以获得一份愉悦,一种轻松,甚至是幸福。能够提升你的交际能力,从而成为一个谈吐出众,极富魅力的人。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