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期末总复习资料》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
九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时间:
事件:
人物:
1917年—1936年(一战中—经济危机中)
列 宁
斯大林
十月革命
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第一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
背景
前奏
十月革命(彼得格勒大起义)
意义
巩固
二月革命
领导
结果
性质
时间
时间
性质
结果
特征
指挥部
①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 —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②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给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资-苏)
1917年11月
社会主义革命
列 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斯莫尔尼宫
推翻了……;建立了……;当选……苏维埃
国内: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国际: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一课 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指导的各国革命斗争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指导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4、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指导的中国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苏维埃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1、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2、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3、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4、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5、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
斯大林
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时间:
内容:
作用:
特点:
全称:
成员
解体时间:
成立时间:
背景:
背景:
时间: 内容: 作用:
特点:(新:)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1921年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和发展经济。重工业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点。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启 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成立时间:
全称:
最初 个成员:
扩大到 个加盟共和国
解体时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白俄罗斯、
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
1922年
15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联成立
4
1991年
沙俄(1547年—1917年)十月革命前
苏俄(1917年—1922年)十月革命后
苏联(1922年—1991年)
“沙俄”、“苏俄”、“苏联”?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
1936年通过新宪法。
1936年,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年—1937年,第一、第二个 五年计划完成,重点发展重工业。
1、经济建设:
①工业:
措施:
结果: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②农业:
加快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政治建设:
背景: 内容: 影响: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评价
积极: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消极(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从长远看: 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启示:国民经济应协调发展 ,维护农民利益。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新经济政策——新政——新经济时代
苏联成立——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当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时,有人曾向列宁提出建议,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列宁的提议,决定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产业复兴法”            D.推行“玉米运动”

5、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第三站选择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称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举行,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革命的城市”,因为它是
 A.十月革命的发生地      B.俄罗斯的政治中心  
C.俄罗斯的经济中心      D.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6、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要爆发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7、20世纪30年代,正值西方经济大危机,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这名记者看到了
A苏联刚刚成立
B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成就突出,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C斯大林模式必将导致苏联解体
D苏联采取新经济政策成功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8.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
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
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
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9.下列事件与列宁无关的是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D苏联的建立


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二:
1、为什么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2、图片分别反映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指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与图二类似的历史事件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
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给你有什么启示?
A.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要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时间: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希特勒
人物:
罗斯福
会议:
事件: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大危机/大萧条)
两条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会议: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华盛顿会议
会议: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事件:
华盛顿会议
会议:
时间:
1919年—1937年(一战后—二战前)
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世界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
背景:
时间地点:
参与国:
操纵国:
目的:
实质:
构成:
作用:
《凡尔赛和约》
奥保匈土和约
时间:
中心议题:
内容:
与中国关系:
华盛顿会议
时间:
地点:
参与国:
操纵国:
目的:
构成:
作用:
《九国公约》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时间:
中心议题:
与中国关系:
内容:
目的/影响:
实质/后果:
实质
评价
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背景:
时间: 地点: 操纵国:
目的: 实质:
内容:
作用:
1919.—1920
巴黎凡尔赛宫
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奥、保、匈、土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
启示:弱国无外交,必须提高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心议题:
内容:
与中国关系:
时间:
《凡尔赛和约》
1919年6月28日
对德国问题
引发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和独立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背景: 时间: 地点: 操纵国:目的: 实质: 构成:
作用:
1921—1922
华盛顿
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英、日、美
协调美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条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内容)
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心议题:
内容:
与中国有关系
时间:
《九国公约》
1922年
对中国问题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目的/影响:
实质/后果: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1、成立:1920年
2、宗旨:
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4、结果:
英法操纵,美国没有参加
3、实质:
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和平与安全
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格局——WarⅠ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WarⅡ后两极格局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比较
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
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1 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2、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7、在“你最崇拜的美国总统”的民间调查中,华盛顿、林肯和罗斯福三人得票最多,其中罗斯福的主要事迹是
A、推行新政并领导了反法西斯战争  
B、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
C、解放黑人奴隶并维护了国家统一  
D、结束了中美长达二十余年的隔绝状态
8、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的运转,20世纪30年代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是:
A.新经济政策 B.德国法西斯专政
C.罗斯福新政 D.匈牙利改革

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侵犯了中国主权的条约有
①《凡尔赛和约》 ②《四国条约》 
③《五国海军条约》 ④《九国公约》
A.①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0、日本发动九一八违背了帝国主义维持亚洲和太平洋秩序的
A 《凡尔赛和约》 B 《四国公约》
C 《限制海军军备公约》 D《九国公约》

11、戈林于1942年在祝贺希特勒生日的午餐会上曾说:“唯一熟悉国会的人,就是我;是我放火把它点着了!”可见“国会纵火案”是纳粹党蓄意谋划的,它是为了

A 使纳粹党夺取国家政权 B 驱散国会
C 让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 D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势力


读下列材料:
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规定:
1尊重中国主权之独立……
2给予中国以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政府;
3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等之原则;
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允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请回答:
1以上条款出自什么条约?该条约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
2第三款内容中所谓“机会均等”原则是指美国的什么政策?
3第四款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该国在哪一年哪一事件打破了该条款?
4你怎样看待这个条约?
4该条约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协调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而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揽指中国的条约,该条约表面上说尊重中国的主权,但实际上,根据所谓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等原则,使中国重新回到一战前由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该条约的签订再一次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的事实。
第四课 经济大危机
经济大危机
时间:
地域:
原因:
特点:
影响:
罗斯福新政
背景
时间
中心措施
目的
特点
实质
效果
意义
评价
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各国应对方法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首发地:美国
特点
1、波及范围特别广
2、持续时间特别长
3、破坏性特别大
罗斯福新政
内容: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举办公共工程
目的:摆脱危机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影响: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经济大危机

原因:
表现:
地域:
时间:
特点:
影响:
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1933年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1)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①垄断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生产破坏;② 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
(2)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①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②各国资本家纷纷寻找出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 意、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但是这一“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的危机。
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品积压,生产过剩,引发了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背景:
时间:
措施(内容):
方式:

目的:

实质:
效果:
意义:
评价: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1933年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
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调整。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评价=效果+意义+特点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效果
意义
特点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也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罗斯福的就职演说
(1)罗斯福上台时,美国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2)罗斯福上台后,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
(3)罗斯福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4)这一政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评价罗斯福新政 ,判断对和错
(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
(2)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 )
(3)彻底改变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 )
(4)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可以完全消除。 ( )
经济危机
新政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对工业的调整
《工业复兴法》


××
教材经典
材料解读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

提高就业率的措施是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对工业的调整。
兴建公共工程
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 共同点和启示
(1)共同点: ①两国当时在经济上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 ②都是根据本国国情,探讨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③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⑤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2)启示: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借鉴优势和长处,取长补短,自我完善。 ②结合国情进行改革,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美国三位著名总统:
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使得美国获得独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林肯领导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奴,维护国家统一;
罗斯福在经济大危机中拯救了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效果。
4、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第一次就任总统演说中鼓励美国人民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你认为当时美国人感到恐惧的是
A、经济危机     B、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C、日本轰炸珍珠港  D、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5、罗斯福新政“新”在
A、兴建公共工程   B、采用国家干预经济办法消除危机
C、采取国有化的形式    D、用改良办法

6、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B、改变经济制度,实行计划经济
C、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D、改变政治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第四课 经济大危机
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美国三位总统的功绩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比较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面对经济危机走上两种不同道路的比较
与时事的联系
奥巴马
第五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背景:
表现:
结果: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
德国——纳粹主义
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暴行:(对内)一党专政;解散…; 思想控制;迫害犹太人,焚毁进步书籍;(对外)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1922年【不是经济危机诱发】
日本——军国主义
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
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特点:以军部为核心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集团——威胁世界和平
第五课 法西斯势力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