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优秀获奖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2课时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用化学方法制取一瓶氧气
任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5—P46的内容,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按以下的提纲去阅读。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的原理
药品(药品的状态)
反应的条件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发生的装置
仪器
装置的类型
收集的方法(排水法?还是排空气法?)
检验的方法以及验满的方法
实验室采用什么方法、以及装置制取氧气呢?
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
△
KMnO4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怎样选取实验装置呢?
K2MnO4 MnO2 O2
实验装置
1.反应物的状态
固体 固体+气体
加热
2.反应的条件
2.反应装置选择原则
选择原则
(固液气)
(是否加热)
因为KMnO4是固体,且该反应需要加热,故采用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单孔橡胶塞等装配反应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1.气体的溶解性
2.气体的密度
选择原则
(与空气比)
收集方法
排空气法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⑴.排水集气法
排水法收集装置
适用范围
不易或难溶于水的气体
优点
缺点
①收集的气体较潮湿
②不如排空气法方便
①易于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②便于观察气体是否已经收集满
因为O2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
⑴.排水集气法
排水法收集装置
因为O2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
注意:用排水法集气时,导管口应位于集气瓶口。
变式训练
⑵.向上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
适用范围
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优点
缺点
①收集到的气体可能不纯净
②较难判断气体是否收集满
①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
②操作较为简单方便
O2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⑵.向上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
O2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注意:用此法集气时,导管口应靠近集气瓶底部。
变式训练
⑶.向下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
适用范围
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优点
缺点
①收集到的气体可能不纯净
②较难判断气体是否收集满
①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
②操作较为简单方便
已知氢气密度比空气小,能用该法收集吗?
⑶.向下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
H2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注意:用此法集气时,导管口应靠近集气瓶底部。
变式训练
大
不易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
√
溶不排水,毒不排空;
重向上排,轻向下排。
4.验满方法
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
⑵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
5.氧气的检验方法
如何检验收集到的是氧气?
☆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1).查
(2).装
(3).定
(4).点
(5).收
(7).熄
(6).离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把药品平铺或斜铺在试管的底部, 塞紧带导管的塞子。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燃酒精灯
收集气体
导管移离水面
熄灭酒精灯
(茶庄定点收利息)
6.操作步骤
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呢?
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先连接装置,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⑵.装药品
药品要平铺或斜铺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加热。
安装顺序:
“从左到右,从下到上”
⑶. 固定试管 组装仪器
⑶. 固定试管 组装仪器
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或距试管口1/3处)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P40
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⑷. 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先预热,再用外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⑸. 收集氧气
当导管口连续均匀的冒出气泡时才开始收集
正放
在桌面
⑹. 把导管移出水面
⑺. 熄灭酒精灯
6.操作步骤
防止水槽中的水顺着导管倒流到试管中,使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用外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检查酒精的量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导管口放在集气瓶口处
导管只需露出胶塞少许
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药品斜铺在试管底
KClO3 KCl O2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
选取哪套实验装置呢?
2、氯酸钾
KClO3
氯化钾
+
氧气
二氧化锰
√
固体加热型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
找一找
酒精灯
铁架台
试管
胶塞
导管
集气瓶
水槽
气体收集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
找一找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
2、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二氧化锰
P39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那套装置吗?
可以。因为氯酸钾是固体,且该反应需要加热,故可采这套反应装置。
过氧化氢(H2O2) 氧气(O2) + 水(H2O)
二氧化锰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长颈漏斗
锥形瓶
圆底烧瓶
分液漏斗
固液常温型装置
实验
装置
发生
装置
收集
装置
探究实验注意事项,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②
③
①
④
⑤
⑥
高锰酸钾
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