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高一下期末考试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人教版高一下期末考试

  • 格式:  DOC
  • 大小:  70K    10张
  • 时间:  2016-02

江西省萍乡市2012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人教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江西省萍乡市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驯熟 / 训练    舟楫 / 编辑    紊乱 / 刎颈      更正 / 少不更事
B.反馈 / 昏聩    斑斓 / 阑干    契约/ 楔子       赝品 / 义愤填膺
C.道行 / 行伍    瞭望 / 缭绕    罪愆 / 衍生      贻误 / 甘之如饴
D.濒危 / 缤纷    披靡 / 糜烂    提防 / 堤坝      盘踞 / 前倨后恭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B.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嘻闹着。
C.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灸做奖赏。
D.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噪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        ,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⑵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⑶美日韩等国对朝鲜将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的声明作出强烈的反应,朝鲜政府却         ,宣布按计划发射。
    A.湮没  从而  不以为意    B.淹没   进而   不以为然
    C.湮没  进而  不以为然    D.淹没   从而   不以为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南海黄岩岛对峙,再到东海钓鱼岛争端,罗援强调:当务之急的举措是升级海巡船吨位,建立海上警备队,这样才能保障中国海洋权益。
B. 端午节已是中国的法定节日,然而在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倒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却还保留着五月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C.5月29日,杭州“最美司机”吴斌,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危急关头,他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此事吸引了国内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
D.伦敦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口号,是伦敦奥组委在国家皇家植物园举行倒计时100天庆典活动之前在向记者提交的一份新闻公报中公布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崛起必然遇到新的问题。          ,          ,          ,
          ,          ,          ,也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担忧,甚至敌意。
①近年来围绕汇率、海权、领土、军事、周边关系、意识形态领域争议
②南中国海争议,美越联合海上演习,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
③日本民间反华情绪抬头,延坪岛炮击带来的频繁且规模升级的军演
④均凸显了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
⑤以及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引起海外新一轮对中国民主与人权的施压,等等
⑥中国与世界大国及周边国家不断产生摩擦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⑥②③⑤④
C.⑥①④②③⑤    D.⑥①②④③⑤
6.下列对名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赴考前,宝玉向王夫人磕头,与宝钗话别,并夜访潇湘,告别含恨而死的黛玉。宝玉就趁赴考的机会,独自出走了。多少天后,大雪封江,贾政官船停于毗陵驿渡口岸边,忽遇见宝玉,宝玉已做了和尚。(《红楼梦》)
B.亚摩斯海滨的那场船难是《大卫•科波菲尔》全书的高潮。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青年渔民海姆奋不顾身地下海救人,当他认出在船上挣扎求生的人正是诱骗他未婚妻的史蒂尔福斯时,但他仍尽力想把他救上来。(《大卫•科波菲尔》)
C.大学生加尔拉斯装扮成“白月骑士”与堂吉诃德决斗,堂吉诃德败北后不得不服从命令,带领加尔拉斯开始了新的游侠活动。后来他一病不起,临终承认自己不是骑士堂吉诃德,而是善人吉哈诺。(《堂吉诃德》)
D.一天早晨,在圣母院里,爱斯梅拉达走到屋顶边上,从圆形圣约翰教堂的尖顶上方俯视广场。她看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弗比斯正勒马驰过广场。看到爱斯梅拉达这般想见卫队长,卡西莫多就自告奋勇去找他,可是弗比斯对此不屑一顾,策马远去。(《巴黎圣母院》)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汤嘉琛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义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更何况,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27日)
7.关于“网络恶搞”,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恶搞是以再编码、再创作为特征,以讽刺、幽默、游戏为视角的一种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网络风尚。
    B.网络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年轻网友借以释放内心压力,建构网络身份认同,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网络亚文化现象。
    C.网络恶搞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意义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以寻求快感和参与感为目的的偶然出现的网络狂欢。
D.网络恶搞和微博结合后,具有更高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智力、技艺和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8.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突然爆红网络,是那些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上的人们的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行为。
    B.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审视这次“杜甫很忙”的恶搞狂欢,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大可不必这样恶搞。
    C.“杜甫很忙”的网络恶搞其实并没有奇特的创意,但它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恶搞相比就显示了突出的特色。
    D.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依然会随时烟消云散,因为在网络文化大观园好像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友经过再创作把杜甫涂鸦成似乎无所不能的形象,亵渎了语文教材插图中的杜甫形象,自然引来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是批评,对如此恶搞作者持基本否定态度。
    B.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我们或许不必对“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做太多高深分析。
    C.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
    D.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有关杜甫的恶搞文化超越常规逻辑突然成为舆论热点,恐怕与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策略关系密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劲质,凌轹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艰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处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选自【元】戴良《爱菊说》)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B. 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          咎:过失
C. 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      类:类似,像
D. 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处艰瘁而不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 又为之徘徊花下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C. 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D. 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            乃知震之所在
12.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B.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C.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D.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4分)
                                                                              
(2)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4分)
                                                                               
(3)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的题目。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1)诗中的“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4分)
 
(2)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4分)
 
15.名句名篇默写。(五小题任选四小题,每空1分,共8分)
(1)今年欢笑复明年,                     。弟走从军阿姨死,                    。(白居易《琵琶行》)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比权量力,                            。(贾谊《过秦论》)
(3)                     ,谁怕?                     。(苏轼《定风波》)
(4)                     ,尽西风,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顾吾念之,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森    林
陈世旭
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森林有诗。
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隐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
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森林里到处荡漾着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随自己长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眷恋的狗尾巴草的清香。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我见识过世界的不只一处森林。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惑。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那些树林是没有猎人也没有伐木者的。那里的鸟是不害怕被人惊扰的。树桠上,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潮湿的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鸟悄悄地离开被太阳晒得温暖的树梢,振起翅膀,依恋地、默默地飞进树林深处。雾在林中飘荡。雾是半透明的,并不妨碍仰望树缝中的天空。被树枝分割的天空特别明亮,让我想起南方家乡闪烁的星光,被星光照亮的丰沛的河流、绿树中的城市和织锦般的田地。莱蒙托夫说得不错:“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森林接近时,大家都不由得变成孩子了,心灵摆脱了种种负担,恢复了本来面目。”托尔斯泰则给森林赋予了道德意义:“置身于令人神往的大森林之中,心中难道能留得住敌对感情、复仇心理或者嗜杀同类的欲望吗?心中的恶念应该在与作为美与善象征的大自然接触时消失。”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梦想曾经的家园,你便会知道,失去绿荫,灵魂就失去了庇护。混浊的噪声从耳边掠过,你将嫉妒并且哀怨,谁曾拥有过那片森林?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森林幽静的小径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涩的气味,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在绿叶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爱情和不可知的未来;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的深处汩汩流动,像精灵呢喃。
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我就溶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旋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6.在文中,作者写了城市中的“化工森林”,用意是什么?(6分〉
答:                                                                            
17.文章联想丰富,但始终围绕作者的感情而展开,而且感情的发展层层深入,请梳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5分)
答:                                                                         
18.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一句中“生命的原始法则”的意蕴。(6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认为,森林会消除人们的困惑和感伤,会使人们空洞的内心得到充实,会让人们变得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等。
B.“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的意思是,在喧嚣的城市,人们的心灵将受到世俗的冲击,但走进森林,将可能获得重生。
C.文中引用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的话.写出了森林的巨大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和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密不可分,如“湖泊像美人的镜子”“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等。
E.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有时插入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六、(15分)
下列照片取自网络热帖。年轻的女孩暴雨中撑伞护送残疾乞丐老人,浑身湿透,被称为“最美女孩”。请根据照片内容,描写这一幕感人的场景。
要求:①要有神态描写、细节描写;②至少使用夸张、反复两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200字。
 
七、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字意义简单而丰富:跟随、随顺、随便、随手……随,是一种现象,一种姿态;随,是一种哲理,一种境界。
请以“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
 
萍乡市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答案
1.A
2.A(B项应该是“嬉闹”,C项应该是“残羹冷炙”,D项应该是“躁动”。)
3.A (“湮没”指当一种基本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时,两个粒子一起消失而转化为他种基本粒子的现象。“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因果关系;“进而”表示在前一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为,表递进关系。“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赞同;而“不以为意”是指不放在心上。)     
4. D(A项“当务之急”与“举措”重复。B项成分残缺,可在“屈原”后加“的习俗(风俗)”等。C “吸引”和“关注”搭配不当。)                  5.B
6. C(堂吉诃德败北后不得不服从命令,从此停止游侠活动。)
7.C(第四段中有“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句,此项以偏概全)
8.D(A项,“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评价是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的观点,不是文本的观点。B项,从“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来看,是作者的猜测,不是铁定事实。C项,从第五段“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来看,说“突出的特色”就与原文矛盾。)
9.A(作者认为:不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
10. D(“相错”应该与前面的“相磋”对应,切磋的意思,与所谓的“批评”完全不是一回事。)
11. D(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并且。B项第一个“为”,介词,引出原因,因为;第二个“为”,介词,引出对象,替、给。C项第一个“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第二个“其”是指示代词,那个。D项两个“所”都和前面的“为”构成被动。)
12.B(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参考译文:
鄞州有一位超凡脱俗的读书人,叫骆以大先生,(他)相貌威严,气节刚正,举止严厉,言语率直,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特立独行,不与世俗之人应付周旋,(如果与他)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情不和洽,他就会不高兴地离开,一辈子都不再(与世俗之人)同列。因此世间的读书人,很少有人能合乎他的心意,(而骆先生也)以同这类人成为知心朋友为耻辱。然而骆先生唯独把菊花视为好朋友。
每年都会在他的小斋外面,成排成列地种上几百株菊花,春天锄草,夏天灌溉,秋天的时候就把菊花的枝干编起来,像屏风一样地排列着。当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菊花盛开了,他就披上鹤氅,戴上折角巾,拿着九节杖,漫步园中。看见菊花那隐而不露的姿态、刚劲不阿的气质,看见菊花迎风傲霜,就想到磨砺自己的节操,身处艰难困苦而不屈服;看见菊花(即便是)长于泥土,(也开得)纯净金黄毫无杂质,就想到要保持纯正的本色自我坚守,让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