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 雨霖铃
一、阅读《雨霖铃》,回答后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无绪: ②暮霭:
③经年: ④风情:
2.填空:
①这首词作者是 ,属宋词流派中的 派。
②全词主旨句是: 。
③这首词的名句是: 。
④这首词抒发 的感情。
3.词的开头用的什么写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理解正确的是 ( )
A. 作者以融情人景、以景衬情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色,映衬出别离时抑郁痛苦的心情。
B.以托物起兴的手法,描绘出冬天寒冷、萧瑟的景象。
C.以寒蝉的凄切长鸣、急雨的刚刚停歇为比喻,描绘出一对情人的离别痛苦。
D.“寒蝉”是写初冬天气冷;“骤雨初歇”预示旅途艰难。
4.“念去去”中一个“念”字告诉读者( )
A.恋人双方都怀念烟波和楚天。 B.情人要离开这个地方,所以想念。
C.点明下面的“前景”是想像的,是虚写。 D.情人互相思念。
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 称。③沧 洲:滨水的地方。
1.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
2. 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 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 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 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 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 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 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文学评论专著《人间词话》中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境。”其他两种境界分别为:“ 。 , 。”和 “
, , , 。”
2. 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风波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岩石壁立,怒涛,
汹涌,浪花千叠。“穿空”二字勾出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岸”用了拟人手法;
“雪”字写波涛色彩,寥寥数语,有声有色。
C.“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战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
突出他风度闲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
超脱。
2.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
C. 虚实结合。不仅写出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化具体为抽象,从对自然伟力的赞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3.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灰”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这种儒将装束显示出周瑜神情的从容闲雅。
B.“樯橹”指代曹操的水军,“樯槽灰飞烟灭”说的是赤壁之战中曹操水军大败的情况。
C.“谈笑间”说的是曹操的水军不堪—击,因而使周瑜在谈笑之间就轻松取胜了。
D.此句隐含着作者对英雄业绩的艳羡,以及因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4. 对写景三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浪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浪涛之气势,更写出浪涛给人的感受。
5.试分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含义。
答: 。
6.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象,起什么作用?
答: 。
二、阅读《定风波》,回答后面的问题。
1. 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
2. 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
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答: 。
3. 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答: 。
4.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三、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注: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外任密州知州,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
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当时,北宋国势长期积弱不振,西北又有辽和西夏的威胁。
1. 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诗人山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出猎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运用典故表达子诗人以冯唐自况,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狠”—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数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2.对于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借描写出猎来抒写报国热情,场面描写威武雄壮。围猎气氛渲染浓烈,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两首词都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井分别具体刻画了孙权出猎和周瑜破敌的英雄形象。
B. 从内容的描写方面,这首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都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爱国热情,同时在不同程上都流露出失意的情绪。
C.从表现手法方面,这首与《念奴娇·亦壁怀古》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D. 在结构安排上,这首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有相似之处.上阕或叙事,或写景,下阙或抒情,或怀古,但都能做到熔铸自然.辉映生色。
3.“左牵黄,右擎苍”中的“黄”、“苍”指代 和 。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含义是 。
5. 这首词用了几个典故?作者用这些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 。
6. 贯串全词的—个字是 ,整首词是三方面围绕这个字展开的,这三个方面是① ;② ;③ 。
7. 有人说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单赏析。
答: 。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后面的问题。
1. 下面对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始“千古江山”四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抵御外侮。
D.紧承的“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东晋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作者杀敌报国的决心。
C. 下阙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作者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揭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了不堪人目的恶果。
2. 下面对这首词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合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 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苏词上片融情写景,怀古抒情,下片赞扬周瑜伟业,抒发自我感慨。
B.辛词上片因景怀古伤今,缅怀古代英雄,表达对当时统治者不满;下片回顾历史教训,规劝韩侘胄切勿草率北伐。
C.这两首词尽管怀古的角度,写景的角度相同,但所抒之情不同。
D.苏词“穿”、“拍”、“卷”三个动词笔力飞动;辛词用典较多,恰切地表达了报国无路的郁愤之情。
4.京口曾是“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建都之地,也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北伐起兵之地,
作者借怀念孙权、刘裕,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答:
5.作者在登亭怀古时却插入了“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杜鼓”的现状的描写,意图是
强调: 。
6.辛词末尾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发问,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答: 。
7.“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插州路。”句中的“望中犹记”指的是: 。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1]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
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2],准拟佳期又
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3]皆尘
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1]湖北漕:荆湖北路掌管钱粮的转运副使。[2]长门事:长门,汉宫名,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以后的居所。陈皇后幽居长门,以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为她写《长门赋》,以悟主上。[3]玉环飞燕:杨玉环,唐玄宗的爱妃,后被赐死;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后自杀。
1. 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能”二句,感叹春光难以禁受风雨摧残,春色短暂,转眼即逝,令人无奈。
B.“惜春”两句,“怕花开”与“落红无数”委婉地抒发了词人惜春和伤春的情怀。
C.“天涯芳草无归路”,是说词人认为绵延无边的芳草阻断春归路,春天被留住了。
D.“君莫舞”几句,写了杨玉环赵飞燕的结局,含警告当权小人不要得意忘形之意。
2. 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景,词人依次表现了惜春,留春、怨春的情感,缠绵婉转、一唱三叹。
B.下片用典,以三个美人遭妒为喻,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的苦闷,辞情抑郁,回肠荡气。
C.上片结尾几句,词人以蜘蛛吐丝结网来表达挽留残春的心情,写得曲折哀婉。
D.下片结尾几句,写危楼日暮景象,蕴含着词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3. 这首《摸鱼儿》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词风上看,一首含蓄委婉,一首凝重深沉。请结合诗句对这两首词的风格作简要分析。
答:《摸鱼儿》:
《永遇乐》: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①。
[注]①外家:娘家
1.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这首词读来全无辛词的一贯风格给人的感觉似乎颇有 (用词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答:
2. 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你认为它的景与情的感情色彩一致吗?请从这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要求不超过100字。(5分)
答: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 声声慢
一、阅读《声声慢》,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怎一个愁字了得”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把词人 倾泻无遣了。
2. 这首词首句14个字巧妙地运用了 艺术,渲染了笼罩全篇的 浓烈氛围,充分体现了 派的艺术特色。
3. 作者如实地写出了个人的遭遇和心情,但在个人的惨况中又蕴含着 ,从而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4. 对这首词的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十四字,写作者寻觅排遣愁的景色,遇到的冷冷清清的环境,结果心里更加凄惨、悲戚了。
B.“乍暖还寒时候”是说早春的气候特征,忽冷忽热。也指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安宁。
C.“独自怎生得黑”写她老来失去丈夫后的孤寂之苦,说时光真正难熬。
D.“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她无法把愁绪排遣的苦况。
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半阕写词人无法排遣愁绪,借酒消愁愁更愁的苦况。
B.上半阕以见“旧时相识”的雁飞过,勾起了对往日的怀念,更增添了伤心的程度。
C.下半阕写黄花堆积,自己无心去采摘,细雨打着梧桐,无心去听,有如朱自清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同样的孤寂的心情。
D.作者如实地写个人的遭遇和心情,她个人的惨况又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因而又蕴含着对时代的悲叹,从而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二、阅读《醉花阴》,回答后面的问题。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①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李清照的丈夫)。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l.翻译注释①中的两句:
①自愧弗逮 ;②务欲胜之 。
2.“薄雾浓云”描绘 。
3.“东篱”、“暗香”、“黄花”都是指: 。
4. 这首词的“词眼”是 字,它与 字相呼应,作者此时的心情是: 。
5. 默写李清照的词句:
①知否? 。
②物是人非事事休, 。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③吹取三山④去。
注:①星河,天河。②谩,广泛。③蓬舟,蓬草似的轻舟。④三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1. 下面对这首宋词中一些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先写夜色将尽,满天云雾中略见曙光,移动的天河中就像有千帆飞舞。
B.“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境界。
C. 下片中,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
D. 全词结尾,作者寄希望于得到“风”的帮助,进入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
2. 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为梦魂所思作了铺垫。
B. “报路长”和“嗟日暮”,表明作者自身处境的困顿以及内心感受的苦闷。
C. 作者借对想象中天帝所发之问的回答,来表明自己精神的寄托所在。
D. 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
3. “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鹏之徙丁……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从
主旨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这一句的作用。
答: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基础知识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 ) 2.秦御史前书曰( )
3.且庸人尚羞之( )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归璧于赵 ( ) 6.怒发上冲冠 ( )
7.舍相如广成传舍。( ) 8.左右欲刃相如。( )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1、 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
2、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 古义
3、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大王见臣列观 ( )
5.徒见欺 ( ) 6.以勇气闻于诸侯( )
7.何以知之 ( ) 8.而君幸于赵王 ( )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 缶瓦( )秦王 2.相如闻( )不忍与( )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4.(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 )赵走( )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 )为上卿。 (2)拜( )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 (2)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3)才美不外见( )。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 )属曰…… (3)徒 ( )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 )而厚遇之。 (2)相如因( )持璧却立。
(3)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 )于赵王。 (2)则幸( )得脱矣。
(3)大王亦幸( )赦臣。 (4)幸( )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2)秦贪,负( )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 )荆……
(6)胜负( )未定。
7.请:请允许我 、请你 、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⑶.诸将请所之( )
六、 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通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到 时共约 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
全书体例包括 、 、 、 、 五部分,共 篇。作者 ,字 ,是 朝伟大的 家、 家 家。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共同,一齐。
B.徒慕君之高义也 高义:高尚的品德。
C.臣等不肖 不肖:不能理解。
D.其势不俱生 俱生:共同生存。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 对“相如虽怒,独畏廉将军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虽然胆小怕事,难道单单怕廉将军吗?
B.相如虽然愚劣无能,难道单单怕廉将军吗?
C.相如即使胆小怕事,难道却只怕廉将军吗?
D.相如即使愚劣无能,难道却只怕廉将军吗?
5.下列句子按分句间语意关系编为四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等不肖,请辞去 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④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A.①]②I③I④ B.①④I②I③ C.①I②③I④ D.①③I②I④
6.关于舍人们与蔺相如的谈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们认为蔺相如胆小怯懦,蔺相如举廷叱秦王的事,证明自己并不缺乏勇气。
B.舍人们觉得蔺相如的避让有辱身份,蔺相如的回答表现了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
C.舍人们以辞去为由劝谏蔺相如,蔺相如用有理有据的一席话来消除舍人们的误解。
D.舍人们的劝谏是心胸狭隘的,蔺相如的话表现出他先处理国事再计较私仇的胸怀。
7.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高中水平测试《语文》必修(4)之文言文复习训练题参考答案
柳永词两首
一、1.①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②暮霭:傍晚的云气。③.经年:一年。④风情,深情密意。
2. ①柳永 婉约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④跟情人难舍难分 3.A 4.C
二、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由注解可知,“铁瓮” 即望海楼的所在地镇江的古称。诗歌以“望
海楼”为题, 开篇却不直接写楼,而是先写楼所踞的城池,写铁瓮城高耸云间,临近青天;再写百尺高楼 盘踞其上,前后勾连,飘飘欲飞。这样可以进一步突出望海楼的高峻挺拔。
2. 空间,时间。颔联两句写昼夜奔涌着的江水发出的响声、穿行在江水之上的片片征帆,以及
由此而引发的诗人独特的感想,都是诗人的亲闻、亲见、亲感。加上“三峡”、“六朝”,使江
声带着三峡的崔巍,帆影映着六朝的繁荣,景和情就一下子就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和时间
大大扩展。
3.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涌的江水发出的声音,传到诗人的耳际,触
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起了举
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B项完全是望文生义 。
4.答案要点:①色彩 ( 红、白 ), ②声音 ( 画角 ), ③动态( 催、起 ) 。颈联写登 高望
远所见的景色,写到红日、白烟(色彩),写到画角的声响(声音),还写到了红日西沉、白烟
升腾时的动态(动态),构成了一幅隽美淡远的美丽图景。
三、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只有“坚贞”、
“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不算全对;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才算全
对)(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只有“愁
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不算全对;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才算全对)(3)两点
要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
苏轼词两首
一、1.D(“人生如梦”一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人生如梦”是消极的,同前面
的追慕古人的豪情放在一起,说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
2.C 3.C 4.C “卷”并非是拟人手法。
5.作者看破红尘,借酒浇愁,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未成,以此寻求解脱。
6.写赤壁雄奇惊骇之景,在于衬托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而这又是为了衬托英雄人物。
二、1. “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
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
挑战。
2.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
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
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
平静和超脱。
3.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
象。
4.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
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
的人生哲理。
三、1.C 2.A 没有外体刻画孙权出猎的英雄形象。打猎的是诗人自己。
3.猎狗;鹰。 4.表示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
5.孙权: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的豪气;冯唐: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重任,到边疆去抗敌。
6.狂。①出猎的雄姿。②出猎的阵营、场面;③出猎的豪情。
7. 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比如上阕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亲射虎、看孙郎;牵黄,擎苍),下阕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外在形象”、“内在感情”两点,都要答出来。)
辛弃疾词两首
一、1.C(借刘义隆北伐兵败之事,反映作者虽积极主张抗金,但又必须有充分准备,切不可盲目草率的观点) 2.C(“力不从心”不当)
3.C(所抒之情不同,而怀古的角度和写景的角度也不同。苏词以赞美角度描写赤壁之战,缅怀周瑜,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的感情,辛词表达对庸懦统治者的不满。)
4.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慨叹恢复中原的壮志未酬。同时也暗讽南宋王朝无能。
5.沦陷区人们安于异族统治,忘了亡国之之恨,对南宋王朝长期不能收复中原深表痛心。
6.借廉颇故事流露了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苦闷。
7.四十三年前,淮南东路一带曾经是烽烟遍地的抗金战场。
二、1.C 2.B 3.《摸鱼儿》分析时应扣住“含蓄委婉”。《永遇乐》分析时可抓住视野开阔、气象恢宏、悲壮慷慨诸特点中一点或几点进行分析。凡能结合诗句说出两首词风格的不同,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语句通顺,即可给满分。
三、1. 闲意态 。(“闲”、“闲意” 也可以)
2.不一致。一方面描写农村图景,生机勃勃,闲适古朴。充满喜爱之情;另一方面通过“白发”“无奈”等词语,流露出苦闷和感伤之情。
李清照词两首
一、1. 无法把愁绪排遣的苦况。 2. 叠字 由愁惨而凄厉 婉约
3. 深刻的时代和社会的根源。 4.B 5.C
二、l.①自感惭愧比不上;②力求想胜过她。 2.香炉飘出的香烟。
3.菊花。 4.瘦;愁;闷郁。 5.①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②欲语泪先流
三、1. C 2. A
3. “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典明确主旨,展示作者在困顿、苦闷中以鹏鸟为鉴的决心和气概。作者行文,以“九万里风鹏正举”呼应上文“谩有惊人句”,并以其气概引出“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的生活理想,使上下文承接紧凑自然。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1.西 名→状 向西 2.前 名→动 走向前 3.羞 动→意动 以……为羞 4. 先/后 形→意动 以……为先(后)5.归 动→使动 使……归去 6.上 名→状 向上7.名词→动词 安置8.名词→动词杀 9.急臣→使动,使我急→逼急了我。 10.破璧→使动,使璧破→把璧撞碎。 11.归之→使动,使之归→让他回去了。 12.止臣→使动,使我停止→阻止我。
二、1、指示:指点给……看;2、亲戚:父母家人;3、美人:文中指秦王的姬妾;左右:文中指近臣,近侍
三、1.D定语后置句2.A判断句3.B被动句4.E介词结构后置句5.B被动句6.E介词结构后置句7.C宾语前置句8.B被动句
四、1.介词,于(给)2.宾语,这件事;介宾短语的宾语,廉颇3.谓语,厉害4..主语,廉颇和蔺相如5.介词,从;介词,到
五(1)授官(2)叩拜 2:(1)被(2)接见(3)呈现 3:(1)只是(2)部下(3)白白地
4:(1)趁此(2)于是(3)借助 5:(1)宠爱(2)侥幸(3)幸而(4)希望 6:(1)担负(2)倚仗(3)违背(4)辜负(5)背(6)败 7:(1)请允许我(2)请你(3)请示
六、纪传体 黄帝 汉武帝 300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世家、列传、表、书、130 司马迁 子长 西汉 史学 文学 思想
七、1.C 2.D 3.B 4.B 5.A 6.D
7. 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③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④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⑤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⑥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