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
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语文必修模块5(人教版)学业成绩水平测试,满分为100分。第Ⅱ卷为高二语文综合能力测试题,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必修:语文5 模块考试(100分)
1—6、9—12小题为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
填入下列表内。每小题2分。
大题号 | 一 | 四 | 得分 |
小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答案 | | | | | | | | | | | | |
一、(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儿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卓然/船棹 庇佑/毗邻 巢穴/蜂窠 掇将/点缀
B.窈窕/眺望 踹水/遗飞 央浼/怏快 埋怨/埋没
C.遐观/不暇 纡回/吁气 逋慢/照浦 奉诏/昭然
D.筹划/田畴 累积/连累 漂泊/停泊 拮据/诘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蕴籍 安然无恙 自名得意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B.怂恿 一蹴而至 锱铢毕较 吃饭妨噎.走路妨跌
C.噩梦 模棱两可 唉声叹气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膨胀 富丽堂煌 交头结耳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_______________,情感还没有________。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_____________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A.透辟 凝练 琢磨 B.透辟 凝缩 斟酌
C.透彻 凝缩 琢磨 D.透彻 凝练 斟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六十周年的大阅兵,是新中国第14次也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阅兵,这又是一个令中国人回肠荡气、感喟万千的时刻。
B.记者了解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大飞机发动机计划于2016年完成研制并开始适航取证,这一消息真是大快人心。
C.田黄石是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品种,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它的价格一再扶摇直上,以至有“易金十倍”之说。
D.《建国大业》这部影片自开拍以来受到极大关注,因为众多演艺界大腕纷纷扬扬聚集此片,所以该片堪称史上最豪华阵容。
5.下列各旬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海世博会将是一场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它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B.在经历398天病痛及心理折磨后,飞人刘翔在上海黄金大奖赛上,重新回到熟悉的跑道,完美复出,创造了13秒15的成绩。
C.日本新一任首相鸠山由纪夫的口头禅是“政治是爱”,他以祖父提出的“友爱”思想为政治信条,倡导建立“友爱社会”。
D.以弘扬运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首届运河文化艺术节,弘扬古韵运河的特点,为旅居通州的人们奉上一场回味无穷的文化盛宴。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柯瓦连科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
B.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的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先生,他笔下的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善与美的《边城》是其重要的代表作。
C.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一部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滑稽的冒险行为折射出法国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
D.《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之一,小说中塑造的不少英雄形象堪称艺术典型,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林冲、张飞等英雄可谓家喻户晓。
二、按原文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 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
(3)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 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6)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共9分,每小题3分)
8.(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拜:_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乃:_________________ 载……载: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鲜:_________________ 息: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逍遥游》,完成9—12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离开
B.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往
C.绝云气,负青天 绝:断绝
D.彼且恶乎待哉 待:凭借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B.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而御六气之辩
C.①抢榆枋而止 ②三餐而反
D.①彼且奚适也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1.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而后(鹏)乃今培风
B.(大椿)以八千岁为春
C.(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
D.(列子、宋荣子)犹有所待者也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B.第二段以冥灵、大椿等为例,说明物的寿命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第三段作者认为宋荣子还是“有所待”,而列子达到了真正逍遥的境界。
D.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1分)
阅读《说“木叶”》选段,完成13一17题
①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悍、王褒、沈俭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悍》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曾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 “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一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②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40;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 “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豉,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3.“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根据文意,说说它们相同和不同的
地方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第②段中,作者用周邦彦《满庭芳》中“午阴嘉树清圆”一句“树”不能改成“木”字为例,想要说明什么根本向题?请加以解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因此产生“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以下意象都具
有暗示性,请从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诗句,说说它暗示什么。(4分)。
月 柳 草 烟 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50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1+1的答案是无穷的……可能大于2,那是因为合作;也可能等于1,那是因为融合:还可能是1+1+1,那是因为延续和传递。请以“1+1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第II卷综合能力测试(50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15分)
1.用斜线( / )给下面划横线的句子断句。(6分)
昔有长者子,入 海 取 沉 水积 有 年 载 方 得 一 车 持 来 归 家 谐 市 卖 之以 其 贵 故 卒 无 买 者 经 历 多 日 不 能 得 售 心 生 疲 厌 以 位 苦 恼 见 人 卖 炭 时 得 速 售 便生念 言 不 如 烧 之 作 炭 可 得 速 售 即 烧 为 炭诣 市 卖 之 不 得 半 车 炭 之 价直。 (选自《百喻经》)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小题。(9分)
菩萨蛮(其二)
韦庄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④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⑤断肠。
【注】:①韦庄(836~910),字端已,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这首词即作者早年浪游江南时所做.
②合:应当。 ③垆边:指酒家.
④皓腕:洁白的手腕. ④须:必定.
(1)作者说“人人尽说江南好”,结合全词,具体分析江南好在哪些方面。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廷焯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说明理由。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1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3—7题
舒 心 草
张丽均
①案头的山水盆景中生出了一株小草,茎如丝,叶如珠,翠如绿,煞是夺人眼目。
②总有人指着这草问起它的芳名,我一片茫然,却不甘心,遂应道:舒心草。
③自打给这小草赐名为“舒心”,每每看它,心意果真舒坦起来。这襟袖之间是山水,只是个象征性的玩意,是游不得的。若说游,倒是每日里它在游我——游我含泪含笑的目光,游我亦悲亦欢的情怀。那石,不是有吸吮功能的“上水石”,嶙峋丑陋,遍体孔洞。拙劣的匠人在上面安了个蓝色琉璃小亭子,又植了一株文竹。但不久,小亭子即因碍眼被我断然毁弃;文竹呢,三涝两旱的,很快也就枯死了。就在我以为我的山注定作别了所有风景的时候,它自己竟孕育出了一株灵异的小草!
④它长在半山腰,那里有个孔洞,大概里面藏了一星儿土吧,这就足够它立命了;它那么皮实,水浇得勤了懒了它都不在乎,有时我一连几天忘了给它水喝,歉疚地提了喷壶去看它时,发现它非但没有枯萎,还在顶端冒出了一芽新绿;最初它仅有一根柔弱的茎,”宛如一条绿丝线,打几个丁点儿的结,可怜兮兮的在山体上垂挂着,后来,它几乎是遵循了某种美学原则,陆陆续续的抽捻出一线线嫩绿,并在那嫩绿上精心点缀一串米粒大小的叶片,几行玲珑的美诗就那样参差着,押着惬意的韵脚,精妙的注释着生命。
⑤我的心常常被它俘获,目光久久地被它粘住。这小小的草,它是担着使命来到人间的么?它要为我滤掉一东西:生命的负累太重,连呼吸都仿佛注了铅。与这株轻灵的小草对视时,我为自己的沉重而羞愧,学着它的样子,我也要删繁就简地打理自己的欲望,以期让我的心能坦然地面对它的素心;我的生命之树上长满了青翠的叶片,可它们是多么容易飘落啊!一件沮丧的事能让它飘落,一句辜负的话能让它飘落,甚至一点点的曲解,一丝丝的误读,都可以让它悚然心惊,生命的叹息那样真切,爱的叶子瞬间失去了颜色,悲鸣着扑向泥土……我的舒心草怎么就那么从容淡定呢?似乎从来就没什么窝心的事发生在它身上——阳光爱抚它时,它舒心;阳光背弃它时,它也舒心。我怀疑它心中是不是揣着一颗隐匿的小太阳,自己照耀自己,自己温暖自己,不怨艾,不忧戚,在这被别的植物厌弃的地方意兴盎然的活出自己的一种精气神。
⑥总觉得自己是个颇有“植物缘”的人。去了一趟景忠山,痴痴的爱上了那里的松树,并激动不已的给它们取名为“帅松”;上了一趟空中草原,傻傻的爱上了那里的一种淡紫色小花,并一厢情愿的在心里唤它们为“女儿花”。就说眼前这株草,入眼不入心的观者太多了,可我,偏偏就把它爱出心痛的感觉。伫立于世间最“迷你”的绿瀑前,耳畔常想起郑板桥的两句妙语一“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你看,那“新生竹”何尝不是郑板桥眼中的“舒心竹”呢?爱植物的人,心中永远没有冬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开篇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这株小草的外形和颜色,表明作
者对它由衷的喜爱之情。
B.作者在第⑦段写石的丑陋、亭子的被毁、文竹的枯死,作用是与这株灵异的小草作对
比,说明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C.“它要为我滤掉一些东西”,舒心草滤掉的是生命的负累和沉重的呼吸,如过多的欲望、
脆弱的情感、悲观的情绪等。
D.第⑥段由松树,写到淡紫色小花,再写到眼前的舒心草,作者的情感逐步深入,以至
除了舒心草不喜欢别的植物了。
E.文章结尾作者引用郑板桥的“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的妙语,由草及竹,由己
及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第③段中“它自己竞孕育出了一株灵异的小草”,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株小草是灵异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几行玲珑的美诗就那样参差着,押着惬意的韵脚,精妙的注释着生命”,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我的心常常被它俘获”,请说说舒心草用什么俘获了作者的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结合文章并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外名人爱植物的具体事例,谈谈对“爱植物的人,心中永远没有冬天”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共14分)
8.给下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酒后驾车危险、违法,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为数不少的人不得不开着车去喝酒应酬,痛饮之后,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的安全,就有人想出了绝招——找专业司机“酒后代驾”,一个新兴行业随之产生.
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酒后驾驶的情况下,推行“酒后代驾”也不失为一个减少安全隐患的好办法.但前提是,推行“酒后代驾”必须确保相应法律的跟进和管理部门的归位,同时也要求建立专门的“酒后代驾”服务机构以及相对完善的诚信机制,便于有关部门对其行业行为实施有效的规范和管理.
9.在下面语段(1)(2)处各补写一个句子,(3)处用一句话为这段文字作概括性总结。
要求: (1)(2)处句子分别与前句的句式相同, (3)处合乎文意,衔接顺畅。(6分)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量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假如 (1)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泰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2)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3) .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运用合理的联想或想象,扩写下面诗句。(不少于50字)。(5分)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