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1、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1、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有什么社会意义?
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城镇中学的希腊文教师,是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敌视一切新生事物的令人讨厌而憎恶的人。
作者先刻画他的肖像。“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如伞、表、小刀等都装在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上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他“总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作者虽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装在套子里”的特征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
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看作是讨厌的事情,“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连跟“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这都表现了他封闭的性格特征。
现实生活“闹得他六神不安”,他“憎恶”、“躲避”现实生活;“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奉若神明;“凡是违反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与他“毫不相干”,他也“闷闷不乐”,“心慌得很”,总是担心“别闹出什么乱子”。这些初步揭示了他保守、反动的立场。
青年教师骑自行车去郊游,他“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看见的是事实,他认为这有失“体统”,于是他“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甚至看得出“他病了”,深刻地揭示了他的迂腐守旧。在他看来,“如果教师骑自行车”,学生们“就只能倒过来,用脑袋走路!”荒唐的谬论反映出他对新生事物的仇视。他心慌意乱、恐怖之极,最后滚下了楼梯。但致他于死地的不是跌伤(他安然无恙)而是心底深处受到的震动,在对新事物的极度的恐惧中结束了生命。
他就这样,在思想上行动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动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压制着身边的人们,他“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到十五年”,“都怕他”,“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个“小人物”何以有如此之威慑力量?作者正是透过这一系列讽刺笔调的陈述,突出这个腐朽反动的人物在阻碍新思想、新事物,在维护旧思想、旧制度,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人物的反动本质。
归结起来,作者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政治态度诸方面写他不仅自己生活在“套子里”,而且还要把周围的一切都装到“套子”里,以突出刻画他的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性格特征。
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
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使人们感到恐惧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作者就是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形象地显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命运,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2、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中学希腊文教员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3、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像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厌恶人、恐惧生活的人,居然要结婚,首先是一出让人发笑的喜剧,最后必然以悲剧告终。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文章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的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竟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但是要挣脱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难的,一桩小事就让他希望破灭了。年轻活泼的华连卡“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这在别里科夫的眼里是多么“大逆不道”。“中学教员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谈话,却碰上了她的弟弟,话不投机,恼羞成怒的别里科夫以告密相威胁,结果被摔到楼下,结束了他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他的婚姻。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也是一个受害者。
3、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
例1 文章结尾末尾指出:“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样写的深刻含义是( )
A.别里科夫是令人讨厌的人,生活中现在和将来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B.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会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预示社会的黑暗腐朽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C.别里科夫的存在和出现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只要旧社会存在,就会有它的支持者、维护者。
D.号召人们为获得自由,与旧社会及其支持者、维护者作彻底斗争。
解析:这种题目考查的是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揣摩能力,需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来理解。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1.阅读之前一定要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作家的经历,因为作品的写作年代对你们而言是陌生的,作家的经历对你们而言也是陌生的,了解了这些就可以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仔细阅读课文,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选C项
1.选出对黑体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
A.胆怯(qi8) 鞭笞(t4) 塑造(s))
B. 难堪(k1n) 怂恿(c%ng) 虽然(su9)
C. 怔怔(zh5ng) 撮合(cu#) 讥诮(qi4o)
D. 滑稽(j9) 辖制(xi2) 鲜见(xi3n)
2.选出书写无误的一组词语( )
A. 孤陋寡闻 故守成法 廉洁奉公
B. 黄梁美梦 合盘托出 碌碌无为
C. 忠心耿耿 玲珑剔透 根深蒂固
D. 各行其事 戮力同心 雷厉风行
3.选出黑体字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 )
A. 诚惶诚恐 诚心诚意 诚然 诚恳待人
B. 移风易俗 平易近人 交易 轻而易举
C. 义不容辞 无情无义 义愤 顾名思义
D. 延年益寿 精益求精 利益 多多益善
4.选词填空
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以至 以致)
B. 这场洪水,冲毁码头四十五处,( )船舶一百二十艘。(损坏 破坏)
C. 作父母的不应( )子女的缺点、毛病。(庇护、袒护)
D.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手头比较( )了。(宽裕 宽绰)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B. 他拿过来一看,是一个手写的笔记本,封皮已经褪色了。
C. 节日期间在闹市区燃放烟火爆竹,会造成环境污染,人身伤害和火灾。
D. 我们要在思想上自觉地抵制不良的坏风气。
6.为下文标号处,选出最恰当的一组标点( )
人人(1)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2)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3)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4)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5)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1)
(2)
(3)
(4)
(5)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7.别里科夫有:A套子式的外表 B套子式的论调 C套子式的思想方式 D套子式的生活习惯。说明下列各句叙述的情况,属于哪一种(在括号内填上相应字母)。
(1)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
(2)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
(3)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 )
(4)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
8.读下列句子,选出对句义理解准确的一项:
(1)“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这说明他( )
A.责任心强,极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B.多管闲事,惹人讨厌。
C.心胸狭窄,墨守陈规。
D.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2)“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
A.说明别里科夫这类人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思想,限制人们的言论、行动自由。
B.从反面说明城里人缺乏斗争精神,只能是屈服高压,战战兢兢地生活。
C.影射沙皇专制制度对自由思想的禁锢和高压。
D.用的是反语,讽刺别里科夫这类人的虚伪与虚弱。
(3)“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
A. 表现别里科夫的责任心,他唯恐学校出事。
B. 表现别里科夫胆怯心虚,害怕任何事情牵连到自己。
C. 表现别里科夫整天六神无主,害怕新生事物。
D. 表现别里科夫怎样用“套子”去限制、束缚周围的人。
9.小说描写柯瓦连科姐弟的一推、一笑,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A. 表现华连卡的爽朗活泼,柯瓦连科的正直、勇敢。
B. 表现套中人的实质虚弱、腐朽,预示新生事物必战胜腐朽势力。
C. 讽刺别里科夫的可笑滑稽,表现他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D. 预示柯瓦连科姐弟所代表的进步思想新生势力的强大。
10.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幽默讽刺手法的一句是( )
A.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B.“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C.他也真怪,即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D.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
阅读下边一篇微型小说,回答文后问题。
“你在念国文啊?”我走过正在用功的侄子身边,搭讪着说,“怎样?你的国文一定不错罗?”
“我的国文程度在班上是最高的。”__________,“每次都考100分。”
“好极了!六叔对国文也很有兴趣;六叔国文程度也是蛮好的哦!”我这话虽不免有点儿吹,却不禁想起以前自己爱看古典小说,欣赏古文观止、世说之类的,乃摸着这小子的头,“颅有乃叔之风嘛,你!”
“那我考考六叔!”这小子连珠炮似地说,“《左传》起于哪一年?止于哪一国?共几纪?几年?”
“六叔不知……道。”我说。
“再问一题好了,”这小子很得意地问:“《古论语》共几篇?《齐论语》共几篇?《鲁论语》共几篇?”
“这些我不知道。”看来我也只配说这三个字。但我又赶忙补充说:“你问一些比较趣味的六叔一定会,比如说《世说新语》、诗词……”
“那就问六叔《世说新语》吧,它一共有几篇?作者刘义庆是哪里人?”这小子一定很奇怪他六叔怎么都不脸红,什么也不会。
“为什么都问些数目字?”我苦笑说,“你不欣赏那些内容吗?”
“咦!读那些对国文程度有什么帮助?”
(注:这是一篇台湾作者写的小小说,“国文”即语文)
11.选出与“颅有乃叔之风”一句中“乃”相同的项( )
A. 何其相似乃尔 B. 失败乃成功之母
C. 惟虚心乃能进步 D. 家祭无忘告乃翁
12.第二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A. 小伙子真不知好歹 B. 小伙子真不知谦虚
C. 小伙子真不知礼貌 D. 小伙子真不知深浅
13.这篇小小说的主旨是( )
A. 讽刺了侄子学习死记硬背,还自鸣得意。
B. 表现了侄子学法不当,六叔为之感慨。
C. 针砭了台湾教学中存在的重背诵、轻理解运用的问题。
D. 针砭了台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醒青年学生注意。
14.为这篇小小说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
A. 叔侄之间 B. 侄子考叔叔
C. 国文程度 D. 学习国文
15.对倒数第二段中“我苦笑”理解正确的是( )
A. 六叔连续被侄子问倒,甘拜下风。
B. 六叔连续被侄子问倒,很不好意思。
C. 六叔对侄子死记硬背的问题感到无可奈何。
D. 六叔对侄子死记硬背困惑不解又无可奈何。
答案:
1.D(A项“笞”应读chī,B项“怂”应读sǒng,C项“怔”应读zhèng) 2.C(A项“故”应为“固”,B项“梁”应为“粱”、“合”应为“和”,D项“事”应为“是”)3.B(A项诚惶诚恐与诚然的“诚”同为的确,诚心与诚恳的“诚”同为真心;C项义不容辞、义愤的“义”同为正义、道义;D项精益求精,多多益善的“益”同为更加;B项中四个词中的“易”依次为改变、平和、交换、容易) 4.A(以致)B(损坏)C(袒护)D(宽绰) 5.C(A项前后不对应,B项“手写的”多余,D项“不良”与“坏”重复) 6.A 7.ABDA 8.(1)D(2)C(3)D 9.B(C、D项都不全面,这里的描写涉及到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姐弟两方面。) 10. D 11.D(“乃”是你的意思) 12.B 13.C(小说是通过人物的有关情节,表现社会的,所以A、B不对,D项过于笼统) 14.C 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