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法试探——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林黛玉进贾府》教 法 试 探
——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
相 明 祥
(绍兴县财经学校 ,浙江 绍兴 312069)
摘要:《红楼梦》到《林黛玉进贾府》师生共同明确作品的悲剧意义,要上好《林黛玉进贾府》必须授生以渔。纲举才能目张。从分析前五回入手,让学生心中有纲。传之以道,聚精会神。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分析和欣赏。解其疑惑,举一反三。不能给学生一杯水,喝了就没了。
关键字:《林黛玉进贾府》;教法:授生以渔;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红楼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支奇葩,《红楼梦》是曹雪芹生命铸成的舍利。如何品味这一道文学大餐?怎样打开这座艺术的宝库?高中语文课中,编者打破章回结构,根据故事的完整性要求,首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一篇。这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思考的,是一大手笔。一是因为《红楼梦》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线索。二是整部《红楼梦》就是一个大悲剧。三是个人、爱情、家庭、社会、国家悲剧命运一脉相承。所以,教好《林黛玉进贾府》,学好《林黛玉进贾府》。就等于掌握了一把进入《红楼梦》这座艺术宝库大门的钥匙。
授生以渔 纲举目张
授生以渔,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怎样体现你的教法是值得商榷的。
授渔具,教捕鱼的方法,传制作渔具的技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首先,可从阅读欣赏的角度,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领略人生的悲欢离合,省悟命运的波谲诡异。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要上好一堂课,课前设计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考虑。但关键是授生以渔,学生才会捕获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鱼儿。从捕鱼的方法来看,用网叫做纲举目张。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用来分析整部《红楼梦》的纲。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辩证地分析《红楼梦》。然后再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这样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红楼是人物表演的舞台,红楼是人物活动的环境。它一方面象征整个封建社会,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红尘。另一方面从楼的显性意义上来说,它是千千万万个封建家庭的缩影。它是封建社会皇帝一人之下统治阶级的家庭的典范。它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微型艺术品!
最后,要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前五回在艺术结构上的作用。因为前五回是整部《红楼梦》的纲。
《红楼梦》的前五回,写得十分精彩,在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如何看待这前五回,在《红楼梦》的研究者和读者中,却众说纷纭。
有的学者把全书(一百二十回本)分作二十一大段落:
“第一回为一段,说作书之缘起,如制艺之起讲,传奇之楔子;第二回为二段,叙宁、荣二府家世及林、甄、王、史各亲戚,如制艺中之起股,点清题目眉眼,才可发挥意义;三四回为三段,叙述宝钗、黛玉与宝玉聚会之因由;第五回为四段,是一部《红楼梦》之纲领;第六回至十六回为第五段……”①
有的红学家偏重于前三回:认为第一回,好比推出电影的长镜头,淌恍离迷;第二回,恰似银幕上排出众多的演员表,稍纵即逝;第三回,宛若大幕徐徐拉开,角色儿一个个粉墨登场,出台亮相。②
脂砚斋则认为,“冷子兴之谈,是事迹之总帽”。③
在“文革”前后则传出毛泽东认为“第四回是《红楼梦》的总纲,‘护官符’是纲中之纲”④的说法。(笔者查遍“文革”前后公开出版物中关于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论述,并未见“纲中之纲”的说法。)于是,“文革”以后,就一度出现了第四回和第五回孰是《红楼梦》之纲的讨论。
人们讨论中尽管存在诸多分歧,但讨论双方的共同点,都是没有把这前五回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去考察。其实,这《红楼梦》的前五回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这五回是个相互照应、紧密相联的艺术整体。如果说《红楼梦》是个完整的人体艺术画卷,它便是这个艺术画卷的人头。我觉得这样认识前五回,比较符合《红楼梦》全书的实际。
分析头五回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红楼梦》,授生以渔,纲举目张。
传之以道 聚精会神
要上好《林黛玉进贾府》,除了分析头五回外。还要传之以道,让学生明确分析的要领除了纲举目张外。还要从分析艺术作品的规律出发去思考。
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已是必然,是社会的大悲剧。贾府的没落也是必然中的必然。是一个中悲剧。作为《红楼梦》显性线索的宝黛爱情更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而上演这一则悲剧的舞台就是贾府。所以可以这样说:“林黛玉进贾府就是去赶着上演一则人生悲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林黛玉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本身就有着产生悲剧的性格,而性格的形成或多或少受着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理,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本质和性格。”⑤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人们也必然不能游离于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之外。林黛玉生活的年代是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的环境是典型环境。人物是典型人物,形象是典型形象。所以说林黛玉进贾府要把握好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这一艺术规律性可以帮助学生做到学会分析。
整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是一只大染缸。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是人吃人的社会。所以无论放进什么东西去,都会被染黑,都会被吃掉,并且会被吃得连骨头也嚼碎咽了下去。赖大就说贾府里面只有门口的石狮子还是干净的。
整部《红楼梦》所涉及的人物有983人之多。而最成功的是对许多女性人物的生动描写。许多美好的生命都被人吃人的社会撕毁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典型性就在于写了她一个进贾府,就是其他众多女子进贾府的命运的写照。教师讲了《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就会联想到王熙凤进贾府,薛宝钗进贾府,史湘云进贾府,等等。众多内有才有德外有美有貌的女子,一个个都不是悲剧的下场吗?不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不都是贾府这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都被这只大染缸染黑了。最后的命运都是悲剧的。
整个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而到了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也已经是穷途没路了。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红楼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当然在《红楼梦》中,主线是安排了佛教和道教文化。当儒家文化没有出路的时候,作者用佛教道教来解释社会现象。企图剖析社会发展的轨迹。领悟人生命运的真谛。
解其疑惑 举一反三
这里只说一个镜头,在电视剧《红楼梦》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林黛玉进贾府时披着的是全白色的大褂。教师怎样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细节。可联系林黛玉在临死时说的话:原本洁来还洁去。这就是洁白的品质的象征。一个体现真善美的化身的林黛玉就在贾府这个环境中被撕毁了。而从举一反三的角度来看,有多多少少个善良的美丽女子都被罪恶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所吃掉。
个人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国家悲剧一脉相承。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作为中国的脊梁式人物,对社会的正义的思考,对民族的命运的思索,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反映。这就是认识《红楼梦》,打开《红楼梦》这座艺术宝库大门的钥匙。
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不仅可以分析《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为什么鲁迅笔下的众多的女子形象都是以悲剧的命运而告终呢?
注释: ① 见 钟礼平 陈龙安 主编 《红楼梦鉴赏珍藏本》第14页 宁波出版社
② 见前书26页
③ 《红楼梦》(王府本)第二回末总评)
④同注2
⑤《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