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人教版高一上期末考试

山东省济宁育才中学2010级人教版高一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山东省济宁育才中学2010级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媛(yuàn)女   酾(shī)酒      乘(chèng)凉   熏陶渐(jiān)染
B.混(hùn)沌    干(gān)禄    隽(jùn)永     潜(qiǎn)滋暗长
C.茎(jīng)叶   蜷(quán)缩   愆(qiān)期    否(pǐ)极泰来
D.纤(qiàn)绳   蜕(tuì)变    悄(qiāo)然    夙(sù)兴夜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葱笼    没精打采    肄业    欲盖弥张    怨天尤人
B.潦草    揠苗助长    砥砺    游目骋怀    相形见绌
C.勖勉    涸辙之鲋    镶嵌    放浪形骸    浅尝则止
D.坚忍    信誓旦旦    影碟    杯盘狼藉    锋芒必露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近日网上爆料,湖南卫视“快女”曾轶可为保佑自己晋级,而把孔子当菩萨来祭拜。有些网友认为,为一己之私利而与圣贤先哲攀关系不免有些不地道。
B.这座以上世纪40年代重庆“特园”史实为背景的雕塑,再现了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社会贤达聚会重庆,畅所欲言、共商国是的情景。
C.专家指出,民办私立学校虽然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优秀的公办学校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办学路子来。
D.温州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不仅墙内开花墙外香,而且还香飘万里。在今年8月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中,温籍选手陈慧佳超水平发挥,夺取金牌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________,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_______,亟需加以规范。
③朋友是一把伞,_______不能遏制狂风恶浪,______也能撑起一方晴空,让你备感真诚和友谊的难能可贵。
A.疏离  权限  虽然/但    B.疏离  权利  即使/可
C.疏远  权利  虽然/但    D.疏远  权限  即使/可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由于世界性水危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地层深处,千方百计地寻找没有污染的矿泉水。
B.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C.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良好习惯,反对因循守旧、迷信盲从的不良学风。
D.小王把信认真读了两遍,指着一处对我说:“这句话说重了。”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C.法学硕士郝劲松成了发票告状“专业户”,因索要发票未果,先后将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太原、石家庄铁路分局告上法庭。
D.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浮游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例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有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行“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7.“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  )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8.下列表述符合文意一项是(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三、诗歌鉴赏(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1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0.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四、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5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赏
C.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15.下面对文章的评价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B.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不注重山川风物的描写,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是为说理服务的。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凡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即使是说理文字,本文也是十分有节制,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5分)
五、默写与翻译(共27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15分)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荷塘月色》)
(2)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采薇》)
(3)亦余心之所善兮,                。佩缤纷其繁饰兮,                。(《离骚》)
(4)榆柳荫后檐,                。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5)仰观宇宙之大,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6)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7)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诗经》)
17.把下面几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六、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大义生死
安巧林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史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辨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和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它是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有时,中国人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亡。这是对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庄严比喻。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中国,尤其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到了云南。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还给中华,以雪国耻。
好一个“退麝投岩”!在此,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选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2分)
⑵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时刻,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2分)
19.作者讲述“退麝投岩”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中国式的生命”的理解。(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说:“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请结合全文,联系所学课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或套作;(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C(A-乘chéng凉  B-隽juàn,潜qián  D-悄qiǎo)
2.B(A-欲盖弥彰  C-浅尝辄止  D-锋芒毕露)
3. B(A“不免”改为“未免”;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C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别人,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自己没有主见。只用于贬义。D墙内开花墙外香:比喻成绩在本单位不受重视却在外单位受到重视的不正常现象,也引申为其他事物在出产地不如在外地受欢迎,该句显然没有在本地不受重视的意思。)
4.A ("疏离"比"疏远"程度更甚,与后面的"孤单"相照应。"权限"指职权范围,"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根据语境和搭配,应选"权限"。 "虽然"表示转折,"即使"表示假设让步,根据语境,应为转折关系,且"即使"一般不与"可"搭配)
5.B(A项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没有污染的矿泉水(矿泉水是地下水)”相矛盾。C项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是能力而并非“习惯”。D项中“说重(zhòng)”还是“说重(chóng)”有歧义)
6.C(A-问号改为逗号;B-顿号改为逗号;D-冒号改为逗号)
二、现代科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7.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
8.A(B.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错C.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错D.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错)
9.C(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错)
三、诗歌鉴赏(6分,每小题3分)
10.B(第一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是说平时很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庭院和小路上都长满了荒草。该项却理解为“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原因是对“少”字理解错了。)
11.C(该项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没有错误。第二句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完全正确。因为首联只是写了李凝所居的环境,并未有“隐逸思想的流露”。)
四、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12.B   13.B   14.C   15.C
五、默写与翻译(共27分)
16.(1)有袅娜地开着      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2)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3)虽九死其犹未悔    芳菲菲其弥章  (4)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5)俯察品类之盛      齐彭殇为妄作  (6)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7)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8)与子偕老
17.(略)
六、现代文阅读
18. ⑴“杰出的生”是指司马迁式的践志而生,是为完成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不惜带辱而活。
“杰出的死”是指屈原式的明志而死,是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是历史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⑵“麝香”这里是比喻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在民族存亡的时刻坚守哺育后生的文化使命,传授给学生们的文化精华。
19.一是用这个故事比喻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是“明志而死”,二是引出西南联大诸教授哺育后生的事迹,说明“践志而生”。(或:说明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20. “中国式的生命”在文中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中国式的生命,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二是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三是择生与择死的统一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
21.示例:诚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言“死生亦大矣”,人在面对有限的生命无不发出如苏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类的浩叹。一个人、一个民族唯有树立“践志而生”和“明志而死”的生死观,才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实现“生有所得”“死有所值”的人生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