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 杨俊梅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思路。
2、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学习借鉴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就像我们经常教育下一代不应该忘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一样;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养宠物狗的故事谈起。
二、简介作者
三、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思路
这篇课文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按故事进程,可以看出课文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文革”来临,家人恐慌)和结局(痛别包弟),还有尾声(作者忏悔)。
提问: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明确: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提示:散文固然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但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在本文中,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呈波澜起伏状变化:
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提问: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明确: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四、鉴赏写法特点
本文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自然流”的特点,是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略述一二便可知晓。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获得写作文的启示:
本文给学生写作文的启示大概有: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训练眼力,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不过分追求“技巧”,又要讲究无技巧的“技巧”;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材料的详略、次序;合理地安排叙事和抒情的笔法,“事”与“情”相结合;注意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等等。学生还可以另作补充。这些要求也许过高,学生能获得一两点启示就是学有所成。
五、小结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文革”时代所缺少),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延伸拓展:
阅读巴金《随想录》,读后在同学中交流;尝试用动情的笔调来写一篇有关小动物的短文,要求以对动物的情感态度为线索,并发掘深刻的思想;关注报章上有关巴金纪念文章,读一读巴金评传,寻找本文的赏析文章和对《随想录》的评论。思考:在当代人眼里巴金是怎样的人?他的作品为什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在当代的阅读价值何在?
第二篇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 许广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巴金基本情况。
2、理清全文的思路。
3、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4、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2、领会作者忏悔精神,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本次公开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介绍(由一首诗歌《公元2005.10.17》引入)
2005年10月17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神六凯旋了,巴金却逝世了。
“一个大地震颤的日子/一颗星来,神六/载着中国航天人的胆略/归来,04:33 //一个情感失落的日子/一颗心逝,巴老/承着中国文学的祈福/ 归去,19:06 //玩弄笔杆子的太多/多到拥挤排挤压挤/无法呼吸,苍老的脊背/驮着阳光下的阴影//巴山是您尖硬的笔头/蜀水是您不竭的笔墨/良知的经络,牵动/一颗文脉的心//白昼里,我带着面具舞蹈/您的《随想录》开启真诚的门/夜幕下,我的灵魂/在您文字的天空行走。”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二、由文革引入课文《小狗包弟》
(课前曾安排学生回家询问家中亲历过文革的长辈,让他们对文革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于“文革”:
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但是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这就是十年文革,又称作“十年浩劫”,浩劫者,即“巨大的灾难”。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写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其目的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巴金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迫害,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苦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的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小狗包弟》完成于1980年1月4日。
三、习读并理解课文
(学习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的写作方法。)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遍,标上段首序号。
舔舐 租赁 叱骂 解剖 堕落 创伤 作揖 缉毒 修葺 编辑
(利用工具书查出这些字的读音)
⑴ 品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
明确: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来历;包弟的聪明伶俐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包弟惨遭厄运;包弟之死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引子(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
开端(2)包弟来历
↓
发展(3~6)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
结局(7~9)痛别包弟
↓
尾声(10~13)深深忏悔
⑵ 找出描写包弟的句子,在作者笔下,小狗包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拍摄包弟的镜头”“由起女士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4自然段爱人外出食饭讨骨头喂包弟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明确:
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2、问题探究:
⑴ 如此可爱的小狗,“我”为什么要舍弃它?
明确:成为“包袱”,我自身难保。
⑵ 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
明确:轻松 沉重 自责。
① 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② 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③ 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⑶ 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倒数第三段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⑷ 总结“我”的感情脉络:
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自责。
4、课堂讨论(探讨文章的思想价值 )
⑴ 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⑵ 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1978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率先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他的这一观点,他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立即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四、课外延伸
1、探讨“反思”“忏悔”及其必要性。(个人、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 )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曾国藩《过隙影》曾国藩“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教师总结: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讨论:如何看待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材料: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2、不忘历史:
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该忘记这惨痛的十年浩劫,为了避免历史重演,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前一阵子学校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影片《东京审判》就很有意义,让同学们不忘历史,重燃爱国热情。
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想想个人在十年间的所作所为,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没有私心才不怕受骗上当,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谎言。只有牢记“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
四、布置作业
阅读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巴金《随想录》。
五、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 金
情节 情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1)──悲伤
↓ ↓
开端(包弟来历2) ──欢快→忧虑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3~6)↓
↓
结局(别包弟7~9) ──轻松→沉重
↓
尾声(深深忏悔10~13)──自责
第三篇: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第一中学 来凤华 【教材说明】
本文是选自巴金《随想录》中的一篇散文,叙事中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本文写法上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通观全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
2、语言朴素自然。
3、自然中蕴涵匠心。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本文的娓娓叙事中,体味作者隐藏的情感。
2、发掘本文的思想认识价值。
⑴ 小狗的命运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
⑵ 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扭曲。
⑶ 自我反省的价值。
3、学习本文“形散神聚”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梗概(了解写了几个故事,明确故事之间的关系)。
明确:
写了两个故事,都是人与狗的故事:
⑴ 第一个故事写了“狗对人的忠诚”。
⑵ 第二个故事写了“人对狗的背弃”。
三、理清情感脉络
让学生速读课文,描述随着小狗包弟经历的变化,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与包弟亲密相处(快乐)──红卫兵抄“四旧”(忧虑、胆战心惊)──送走包弟(轻松)──这以后的心情(沉重)──包弟被送上了解剖桌(歉疚) 。
板书:
(艺术家与狗:狗对人的忠诚)
歉 快乐(相处) 忧虑(相别)
意 轻松(送走) 沉重(送后)
(作者与包弟:人对狗的背弃)
四、精段研读
1、读狗对人忠诚的段落,勾画感人句子,仔细品味。
让学生阅读本段,勾画出感人的句子;先默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读出小狗对艺术家的亲热和体恤。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描写小狗动作的词语,品味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内涵。
(同时,领悟第一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
2、读人对狗背弃的段落,勾画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诵读、体味。
(注重情感体验,根据感情变化诵读。)
首先,勾画作者与包弟亲密相处时快乐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让学生体味并读出:快乐、融洽、轻松的情味。
其次,勾画作者因形势变化而深感忧虑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让学生体悟作者的心情,读出:矛盾、痛苦、忧虑的情味。
再次,勾画作者送走小狗由轻松转入沉重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读出:轻松继而沉重的情味。
然后,勾画作者歉疚心情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读出:深深的忏悔之意。
最后,勾画作者勇于表达歉意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读出坚决、无畏的情味。
五、理解作者选材组材的巧妙
回扣板书,我们发现,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有相关关系,又有对比关系,两个故事是一对矛盾,矛盾冲突的焦点正好是本文的“神”,即:歉疚。
我们还发现,情感变化也是前后矛盾,快乐──忧虑,轻松──沉重,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本文的“神”,即:歉疚。
这样,我们就恍然大悟,作者“自然流”的叙述之下的别具匠心。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明确了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不仅仅是引起下文,还在于通过对比深化主题。
六、讨论
1、小狗命运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
2、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扭曲(保持美好人性的重要性)。
3、作者自我反省的价值。
第四篇: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 黄大明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学生分析】
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学生对文革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自我中心主义较普遍的孩子同时普遍缺乏反省意识,但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的学生若能被事实真相震撼,反省忏悔意识定会被唤醒,理性思维定会被激活。
【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设计思路】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狗包弟》让学生了解那个生命因特殊的政治原因被彻底漠视而置于社会边缘的历史,感受作者作为一个处于特定时代的有良知的人的无奈和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忏悔的人格,从而让学生铸造一颗敢于反省忏悔的坦诚求真的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1、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⑴ 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⑵ 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⑶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
开端(包弟来历)
↓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
结局(痛别包弟)
2、情感把握:
⑴ 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⑵ 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⑶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3、探究文旨:
⑴ 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⑵ 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⑶ 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⑷ 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⑸ 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
⑹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附材料(多媒体显示):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
──朱四倍
三、关注社会人生──关于忏悔的延伸讨论
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该做什么?
1、提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多媒体显示):
1、文革资料: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
2、二战资料: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新华网2005年5月9)
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亿至3300亿美元之间。这是以色列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
──(中新网2005年4月22日电)
3、全球环境恶化资料: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结果: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最新发表的《2001世界咨文》中指出,许多全球性生态系统正处于危险境地。如今,北极冰帽已经变薄42%,全球27%的珊瑚礁已经消失。这些数字说明地球上的一些关键生态系统正在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在过去1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80亿美元,超过此前40年造成的损失总和。最新的气候模型表明,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的水平上升6度。这样的温度提高会导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诸如疟疾、登革热之类的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4、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2、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分别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已: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
丙: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
(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侧重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反省忏悔这种意识。)
3、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
同学们被这些数据的震撼了吧,个个摩拳檫掌的了,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啊!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或加剧,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在此之前面我们首先应该忏悔: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
(多媒体显示板书二)
四、“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1、教师引导: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2、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 。)
3、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五、课堂总结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六、课外合作探究:狗与“伤痕文学”
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
1、学生课外阅读“伤痕文学”查阅相关文学评论(6人一组,4人分组从网上和书籍中查阅相关文章,2人分别查阅相关评论)
2、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并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
⑴ 映射大众命运,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
⑵ 用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忏悔罪过铭记历史;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3、教师提供复印的参考材料──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附摘录部分:“……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动乱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板书设计】
情节 情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悲伤
↓ ↓
开端(包弟来历) ──欢快→忧虑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 ↓
↓
结局(别包弟) ──轻松→沉重→歉意
一个人──→内心和谐 ↘
↓
一个民族──→走向理性 → 未来更美好
↓
人类──→和平发展 ↗
第六篇: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金仁竹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课外搜集关于“文革”的资料以及历史上伟人自我反省和忏悔的例子,课上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合作研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共同研读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人性扭曲的状况,感受作者忏悔的勇气、气度与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自我解剖、深刻反省及对“文革”的批判。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十年“文革”是中国当代历史上一段惨痛的记忆。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文革”:
教师总结: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无数的人们在“文革”中经历了许多苦难,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作家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小狗包弟》就是其中极为感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 。
二、整体感知
《小狗包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本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引子(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一朝痛别。
尾声(10~13自然段)──真心忏悔。
三、内容探讨
1、思考: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引起了下文,在这个故事里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明确:狗的忠心,人的冷漠与残忍。
2、作家巴金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巴老用什么描写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小狗的特点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明确:
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可爱。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可爱、聪明。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日本女作家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可爱。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有情义、通人性。
3、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明确: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4、小狗包弟如此的可爱与聪明,却成了巴金一家人的包袱,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⑴ 日本种的小狗。
⑵ 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5、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明确:在“文革”那样的环境下,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甚至连朋友都出卖,哪里还顾得上一条小狗。这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6、小狗包弟是逃脱不了与艺术家那条小狗相同的命运了,将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对比一下,看看二者有什么区别?
明确:艺术家的狗是因为保护主人而被人打死的,这表现了狗的忠诚;可爱的包弟则是被主人主动送上解剖台的,这表现出人对狗的背叛。
第二课时
从巴金自然朴素但饱含情感的笔调中了解了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也了解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还是应该相信人性善良的一面,是“文革”中颠倒黑白是非的社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巴金先生把狗与人两相对照,以狗反衬人,明写狗的重情守义,暗写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缺失,实质写“文革”的罪恶。
7、在小狗包弟的故事中巴金表现怎么样?
8、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巴金忏悔精神的第10段。
明确:
轻松──沉重──自责。
“轻松”是因为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沉重”是源自作家良心的发现,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懦弱的羞耻感和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9、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最能体现巴金自我解剖精神?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重点朗读)
教师小结: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10、我们常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作者心灵上的创伤吗?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四、引导探究
1、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明确:
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
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形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2、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谁?要表现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就应该写人,为什么巴金先生把一条小狗作为主角呢?
明确:
⑴ “文革”中,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⑵ 把狗的忠心与人的无情进行强烈的对照,从而揭示“文革”中人性的扭曲。
⑶ 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
3、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4、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5、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五、拓展延伸
相互交流课外搜索的历史上伟人自我反省和忏悔的例子。
示例:
1、鲁迅也是一个勇于解剖自己的文学家,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一件小事》,写了“我”在车夫面前的忏悔。鲁迅先生也亲口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2、法国思想家卢梭,他写过一部《忏悔录》,就真诚地袒露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见不得人的污点。
3、周恩来深谙修身自省的真谛,在专为自己订立的修养要则中,明确提出“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斗争”,“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推人及己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谈自己对反省和忏悔的认识:
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犯了错误而不知反省是没有前途的。反省的勇气标志着进步的勇气,反省的深度决定着改革的深度。而反省意味着检讨,也意味着忏悔,是痛苦的,然而,是真英雄还是假好汉,也在这里形成了分野。
【板书设计】
小狗──忠诚 自我反省
人性的扭曲──“文革”的罪恶
作者──自私 呼唤良知
第七篇: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石狮中学 马玉润 【教学目标】
1、探索作品主旨,了解“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2、品味作家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
2、借鉴写法特征。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只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品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
(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来历;包弟的聪明伶俐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包弟惨遭厄运;包弟之死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2、小狗包弟是怎样的一条小狗,你喜欢它吗?
(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三、探讨文章的思想价值
1、本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意义?
(对下文包弟故事起铺垫、启发作用;给散文定下伤痛的感情基调;与包弟故事形成对照。)
2、包弟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异同?
(同样死于那个荒唐、残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小狗为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类放弃而死。)
3、个残酷的时代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放弃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小狗这在今天看来是未可厚非的,而作者却为此歉疚、忏悔。对此你如何理解?
(作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勇气,这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
4、作者旨在写这样的一条小狗旨在反映什么?如何理解这种写法?
(写小狗反映文革,那个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写小狗为了反映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以小见大的写法;叙事、抒情想结合的手法。)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