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1 地下森林断想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11 地下森林断想

  • 格式:  PPT
  • 大小:  478K    23张
  • 时间:  2015-02

《地下森林断想》ppt课件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地下森林断想》ppt课件2《地下森林断想》ppt课件2
11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文体:散文
一、预习检查:题解. 背景
1.什么叫“断想”?这篇散文在歌颂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明确:“断想”,即“片段感想”;歌颂了地下森
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
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2.本文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你知道这是怎样的
一个年代吗?
明确: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
过一场巨大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
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给红色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字

zhuó



qiáo
Yǒu yǒu






灼人
jùn岭
áo过
shà时
樵夫
黑黝黝
jué起
闪shuò
真zhì
xián弃
sǒng立
chán弱
沉湎
吝啬
徘徊
窥测
xuàn耀
荒pì
愤mèn
怜mǐn
瘠薄
池沼
袅袅烟云
百鸟啾啾
浩瀚无垠
miǎn
Lìn sè
Pái huái
kuī




Jí bó
zhǎo
Niǎo niǎo
Jiū jiū
Hàn yín


línxún
sùsù
zuò
huà
háo
Jīng

咔咔
沙lì
嶙峋
簌簌
柞木
白桦
狼嗥
草茎
xián叼
悄然无声
qiǎo
三、解释词语
形容广大,无边无际。
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繁茂、盛大,成为壮观的景象。
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遮蔽住天空和太阳,本文形容森林的茂密。
缭绕上升的烟气云雾。
形容不爱说话。
不与世人发生争执。形容超脱豁达。
表现出恭维的神态和流露出钦佩的感情。
各种各样的声响都静止下来。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身体)瘦弱。
1.浩瀚无垠
2.恰如其分
3.蔚为壮观
4.装模作样
5.遮天蔽日
6.袅袅烟云
7.沉默寡言
8.与世无争
9.肃然起敬
10.万籁俱静

11.嶙峋

12.孱弱
四、课文结构
一、(1-2)
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 ),表达
作者的感受( )。
奇特
惊讶
二、(3-20)
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
的特点。
一层(3-8)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
原有生命毁于一旦。
二层(9-20)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
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三(21-27)描写现时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
状貌,突出其 的特点,表达作者 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艰辛
自豪
景仰
五、阅读理解 (一) 阅读1~8节,回答下列问题
1、第1节写一般森林的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么?找出本节的比喻句并说明作用。
特点:
作用:
赞美一般森林,以此反衬长在不受阳关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里的地下森林的不同寻常。
广袤盛大
比喻句:
风来时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时如一堵坚固的墙。
|
作用:
比喻描写一般森林的浩瀚。
2、读第2节回答问题: (1)、这一节主要写地下森林的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什么感受?
特点—
奇特
生长地方—峡谷
长得不高—够得着脚尖
珍贵—无价财富
品格—沉默寡言 与世无争
(拟人)
感受—
惊讶
(2)、作者在第一节称“一般森林”用第三人称“它”,而这一节作者改用第二人称“你”称呼“地下森林”,这样改换有什么作用?
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
(3)、这一节末尾连用两个疑问句,有什么作用?
表达对地下森林的关切,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探寻。
3、第3、4节写什么?
通过想象再现“遥远年代”火山爆发的场面。
火山爆发
狂风呼啸 气浪灼人
沙石飞腾 岩浆横溢
天昏地暗 山崩地裂
听—巨木折断
见—地心“热血”喷射
气势宏伟壮观
______________想象__________________
4、第5节写什么?
火山爆发前后的对比
前:草地 湖底 岩石 峻岭
——万物鼎盛
后:湖 石山 沙砾 深渊
——万籁俱静
5、第6、7、8节写了哪些内容?
第7节:小结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
第8节:写昔日的火山石经若干年后,由于 风、雨水、阳光的作用,现在变绿了,鸟儿也回来了。
第6节:写火山爆发后留下的痕迹, 并举例说明(黑龙江宁安)
生命 毁于一旦。
(二)阅读9-16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第10段写法上的特点。
明确: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阳光的无 情,表现出幽深峡谷环境的恶劣。
2. 第11-12段的问句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这里的三个问句是无疑而问,其作用是 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3. 第13段写出了峡谷怎样的品格?
明确:隐姓埋名,甘于寂寞,信念坚定。
4.第14、15、16段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写出自然界其它生命对峡谷的理解与帮助的?
明确:详写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滋润
的洁净的山泉,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略写给谷以种子的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三)阅读20-2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21-27段的内容
明确:描写现时的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
2.第20段中“地下”一词的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特殊称谓
3.第21段中“我不愿离去”,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的奇特震动了作者的内心世
界,作者一半怀着好奇心,一半怀着崇敬之
情留下来
4.第22段“秋日的艳阳……打扮得五彩缤纷”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是属于什么描写?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排比、拟人;属于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为地下森林终见天日而喜悦、高兴。
5.读24-25段理解“我是森林”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是自豪的呐喊,它喊出了地下森林
不屈的灵魂。
6.第23段中“你的歌是唱给…..听吗?它们如今….哪儿去了呢?….”这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7.作者为什么在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
正面描写呢?
明确:是为了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8.第26段中哪一句是点明主题思想的?请找出来。
明确:“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
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
不会屈服,决不屈服啊!”
9.这几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段中写
秋阳、写风、写小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写、抒情,衬托出地下森林的蔚为壮 观、强盛繁茂。
10.作者用“你”“你们”来称呼地下森林,这表达
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倾注自身的巨大热情,表达对地下森林
的景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感染力。
11.最后一段体现了什么主题?
明确:作者由衷地赞叹那些在险恶环境中依然顽强地成长着,最终创造了奇迹的人们!他们是英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12.26段中“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请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引证这一道理。
明确: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有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得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
(举的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从几个方面去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明确:(1)坚韧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 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 沉默寡言;
(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主题:“大自然每一次….不会屈服”,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六、重点语句的分析
1.“它懂得阳光虽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的是什么?)
明确: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视、冷漠和不公正。
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几万年的代价”指一是极言时间之长;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2.“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
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用“你”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表达对地下
森林的景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写作特点
一.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
二.想象丰富
三.语言表述简练生动
`
一.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遮天蔽日 肃然起敬 欢呼致意 蔚为壮观
B.浩瀚无垠 万赖俱静 悄然无声 恰如其分
C.于世无争 怪石嶙峋 隐姓埋名 热烈真挚
D.天昏地暗 郁郁匆匆 相对无言 五彩缤纷
A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了解,目前广西市场上推出一种实木耐腐耐磨
抗菌,使实木地板的“健康”状况得到了较好的维护。
B.只有经常接触社会,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不断增强
国防意识,时刻把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放在心上。
C.北京时间6月3日,奥林匹克圣火被送上名为宙斯的
专用飞机,送往悉尼的国际火炬传递第一行程。
D.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战役的胜利开辟了欧洲
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