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雨巷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雨巷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中国现代诗歌三首《死水》《再别康桥》《雨巷》教案1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中国现代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2、  理解《死水》一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体会“三美”主张。

3、  对《再别康桥》,能够借助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4、  指出《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复沓叠句、讲究韵律的音乐美。

                                死水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后改名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作品有诗集《红烛》和《死水》。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杀。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了闻一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诗歌赏析】

师:请大家阅读第一节,并思考这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生: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师:“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师:因此,这一节总写凝滞的死水,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呢?请一个同学朗读2-4节。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

生: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

师: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比喻极端丑恶的事物。

师:诗人为什么要用美好事物比喻极端丑恶肮脏的死水?   

生:这是反讽手法,以丑衬美,丑写得越美,越引起反感,美与丑交织反差,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造成了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师:对,是反讽手法,就好比一个脸上堆叠疙瘩,嘴里塞满脏话,走路一摇一摆的低俗女子却突然精心来了个浓妆艳抹、柔声雅语、纤纤细步,你的感觉会怎样呢?是做作?是恶心?还是鄙夷?可能都有。总之,这样的女子装扮得越美,给人的感觉就会越丑,这就是东施效颦似的美丑辩证法。 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呢?

生:以有声写无声,反衬死水可怕的像死一般的寂静。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并思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说明这句与开头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同时,“断”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最后两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暗含着什么意思?

生:“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照应开头,“断”字肯定了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是怎么在这首诗歌里体现出来的呢?

生:这首诗中,色彩鲜艳的词汇如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五彩缤纷的罗绮、鲜艳照人的云霞等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师: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全诗,并思考:本诗题为“死水”,那么,诗人就真的仅仅是写死水吗?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本诗的深层次意蕴是什么?

生:象征手法的运用——A “死水”象征着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B 象征北洋政府。C 象征黑暗的中国现实。

                       再别康桥

【导入语】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出的婀娜娇羞,描摹了日本少女的温柔缱绻、美丽多情和柔情似水。尤其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句成为人们浅吟低唱的名句。那么,这首诗《沙扬娜拉》是谁写的呢?﹙徐志摩﹚其实,徐志摩比较擅长描写女性,他本人也是个多情王子。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的另一首广为传颂的名篇《再别康桥》。

【徐志摩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这个“烦恼结”来自于女性。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一生主要经历了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名门望族之女,一位非常贤淑的女子。徐志摩和张幼仪是奉父母之命结成伉俪的。婚后第二年,徐志摩北上求学,小两口是离多聚少。张不愧为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孝敬公婆,掌财理家。徐家是江南有名的富商,家里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开始张幼仪是帮助公公理财,后来公公干脆全权委派给儿媳全面经营管理。徐志摩和张幼仪生有两子,一子乳名阿欢,学名积锴,是由张幼仪抚养成人的,另子夭折于德国。由于是包办婚姻,二人感情不好,后来等到徐志摩遇到林徽音后就在柏林和张幼仪离婚了。离婚后的张幼仪并没有选择轻易放弃生命,也没有说抱怨的话,而是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她在柏林接受新式教育,抚养次子彼得,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之后她经历了丧子之痛。回国后,幼仪开始了自己新的事业,她成为上海第一家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同时是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开创了一个引导潮流的服饰品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幼仪凭着自己的坚强和聪慧,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后来,直到53岁时即1953年才与苏季子结婚,1988年于纽约逝世。  

徐志摩和林徽音是一段“无言结局”的未了情。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而徐志摩大她8岁,并且已经结婚,因此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陆小曼,名眉,江苏常州人。自幼聪慧活泼,中西文学根底扎实,又通音乐绘画,且有小说、剧本行世。其父陆宝早年留学日本,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小曼自幼在上海幼稚园度过,八九岁时方才随父到京。1920年由其父母选中王赓为婿。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是同窗之友,就职于北平警察局。陆小曼生性活泼好动,其夫却严谨有度,不苟言笑,颇有军人之风。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平交际场相识,这段时间正是林徽音芳心已定,徐志摩极度虚空之际。后来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顶有意思的是结婚大典,那真是旷古的“古怪婚礼”。他俩要请梁启超为他们证婚,梁公不肯,志摩坚持,梁启超答应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徐志摩应允。不想梁启超真的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得二人抬不起头来。“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便携陆小曼匆匆南下,定居上海,过起了神仙一样的日子。陆小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吸食鸦片、挥霍无度,使志摩入不敷出,尤其是因为他离婚再娶,触怒父亲,断了经济的后援。徐志摩渐渐体味到了操持的艰难。他拼命地创作,教书,后来兼着几个大学的课仍然无法补足家用,甚至靠借贷度日,常常在北京上海间飞来飞去。为了节约机票,他乘坐免费的空运邮机,于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因为他答应20日要到北京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结合无疑是悲剧。徐志摩的单纯、浪漫、不擅驾驭,陆小曼一味的任性无度与风流,使他们的合欢不能久长。尤其给志摩沉重一击的是,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两个人如胶似漆,整日在烟榻上浑浑噩噩地吸。徐志摩多次耐心规劝,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有意味的是,徐志摩的遇难,敲醒了陆小曼的灵魂。自此,戒了烟瘾,逐了翁瑞午,青灯守节,闭门思过,潜心搜罗志摩的诗文后来编成《徐志摩全集》。 

                              雨巷

【导入语】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姑娘的芬芳。

【作者介绍】

戴望舒:现代派诗人,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著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诗歌赏析】

一、整体感知及诵读提示:教师泛读,请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从老师朗诵的语气、声调和停顿等判断,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首先,请同学们说说表示感情的有哪些词?(喜悦、高兴、快乐、兴奋、激动、悲伤、痛苦、失望、愤怒、惆怅、哀怨、忧郁、伤感、低沉等)。明确:感情基调——忧郁、哀怨。请学生齐读,然后教师给予诵读提示(见课本),最后让学生再齐读。

二、艺术特征

师: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 

生:因为丁香美丽、素雅,能突出姑娘的美丽。 

师: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李璟《浣溪沙》 “手卷

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找找共同点,看能否得到提示? 

生:丁香是不是代表着忧愁啊? 

师:对,这是一个新的知识,同学们记一记,就如月亮象征着思乡思故人一样,在我国

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丁香是忧愁的载体,是愁思的象征。 

生: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的楚楚动人的忧郁。 

师:本诗之所以能被广为传唱,除了意象的美丽,还缘于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同学们看看是什么呢? 

   生:运用修辞。(教师板书:特色一——运用修辞)如“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用了通感,写出了女子目光之凄迷。又如“雨的哀曲”用了拟人和比喻。 

    生:运用了复沓、叠句的手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 

    师:复沓、叠句有什么效果呢? 

    生:语言上的复沓、叠句会强调突出描写对象,加强氛围,并增强诗的节奏美,给人一种悦耳和谐的感觉。

生:本诗韵律上讲究。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师:韵律上的和谐也是音乐美的表现。(教师板书:特色二——复沓叠句、韵律讲究——音乐美)由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象征手法

师: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感悟诗歌。下面我们探讨诗歌的主旨,要想探讨它的主旨,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写此诗时,戴望舒22岁,那时他加入共青团并以很大的热情参加革命,意想不到的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大批共产党员遭杀戮,他本人也被通缉,隐居在朋友家的小楼上从事翻译工作,《雨巷》的问世就在此时。从时代背景和个人心境来说,“雨巷”这个意象浓缩了诗人在革命低潮时期忧愁和痛苦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因此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理想和人生信念的追求。 那么,这种信念与追求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用了什么手法? 

    生:是通过丁香姑娘表现出来的。用了象征的手法,丁香姑娘就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人生。 

    师:好,在此主旨下,我们再分析其他两个意象。 

    生:“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 

    生: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师:对,整首诗用了象征的手法使得诗风呈现出含蓄、朦胧的特色。(教师板书:特色三——象征手法 含蓄朦胧) 

师:这里我有一个疑问,既然是美好理想,为何将丁香姑娘写得如此哀怨?描绘为大方得体或活泼开朗不好吗?提示,可以结合诗人生平和时代来思考。 

    生:诗人一直追求着美好的理想,并积极投入战斗,但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对自己的追求与拯救时代的希望产生了质疑。旧的奋斗失败了,而新的希望又在哪里?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在这种迷惘和探寻中,新的道路尚不明确,因此,象征他追求和理想的丁香姑娘也不会很明朗、阳光,而是笼上了忧郁、飘忽、迷离的特色。 

    师:本诗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诗人内心的沉郁和彷徨反映在笔下的物象上,就形成了这一个独一无二的忧郁美丽的丁香姑娘。言为心声、诗歌缘情就是这个道理。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诗人在本诗中的感情、情绪。 

    生:失望、痛苦、迷惘、忧郁…… 

    师:听你这样一说,我怎么觉得戴望舒是痛苦不可自拔啊?有没有积极的一面? 提示,仔细读诗歌后面的内容。 

    生:文章最后一节,诗人在丁香姑娘消失后,并没有绝望,依然在雨巷中执著的追寻、守望。 

师:是的,诗人没有彻底的绝望 ,而是在幻灭中依然执著的追求,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成为了诗人锲而不舍的原动力,使得诗人最终走出了悠长、寂寥、湿漉漉的雨巷,寻求到了心中的丁香姑娘。

师:让我们带着对作品的感悟和对诗人的崇敬重读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小结】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挫折、经受打击,我们也会忧郁、彷徨,但只要我们

心中有理想,去不懈的追求,最终我们都会寻找到心目中美丽而不再忧伤的丁香姑娘。现在,我们以两句名言结束本课。 

1、不要放弃你的理想,当理想没有的时候,你还可以生存,但,虽生犹死。——马克吐温 

2、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克雷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