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3.1.28
======================================================================
说明:本试卷共六大题,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请考生用钢笔或黑色水性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等信息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轧票(gá) 否(pǐ)泰 将( qiāng)子无怒 渐( jian)车帷裳
B.相勖(xù) 估量(liàng) 乘彼堍(guǐ)垣 小人所腓(féi)
C.给(jǐ)予 羁(jī)鸟 流觞(shāng)曲水 冯( píng)虚御风
D.伶俜( pīng) 侘傺(chì) 义愤填膺(yīng) 何时可掇( ch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嘻游 蜕变 信誓旦旦 义愤填膺
B.掂记 商榷 靡室劳矣 安之若素
C.葱茏 猗郁 蓊蓊郁郁 再接再励
D.譬如 訾詈 没精打采 旁稽博采
3.填入下列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永嘉之山,虽不及五岳之山体高大起伏,但小巧娇秀,静谧 ,脱尽脂粉气,雅气天然,总能引领许多人前来唱酬交往。
②千里瀚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茫茫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 、在空间上浩大的景象,往往可以成为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③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近处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凡是到过杭州的人,无不为西湖的美景而 忘返。
A.偏僻 悠远 流连 B.幽僻 悠远 流连
C.幽僻 幽远 留恋 D.偏僻 幽远 留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辛亥志士后裔、民间爱心人士联合捐资兴建的“辛亥首义百年纪念墙”,包括纪念广场、英雄名录、首义第一枪、祭扫花台、辛亥志士衣冠冢等组成。
B.随着局势的恶化,反政府武装团体和叙利亚政府军双方都实施了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因为导致伤亡人数不断增加。
C.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人注意力集中,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行经交叉路口时减速慢行,那么,“抢黄灯”和追尾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D.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碑碣、遗址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现代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其作品虽不乏积极意义,但也不无颓废情绪。
B.《孔雀东南飞》是刘向编撰的《玉台新咏》中的名篇,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它原来有一个题目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C.《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春秋时期。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文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D.《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怍者以善恶对立、真假不相容的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特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滴漏”计时摆脱日光依赖
日昝不仅能测量一天中的时刻,还能测定四季,在古代应用很广。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只能在出太阳的白天使用。可是,夜间和阴雨天怎么办呢?
利用滴漏或刻漏计量时间,是古代人类想出的共同办法。我国远在春秋以前就创造了刻漏,古书记载:“漏刻之作,肇于黄帝之日,宣乎夏商之代。”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大约两千多年以前也出现单式漏壶。他们是在每天日落时把水注入容器,水流完了,看守者就向附近居民报告时辰,然后重新灌水。
沉箭漏十分古老,也较为简单。它只有单壶,壶的下部有流管,壶中有一直立的浮在水面的箭杆,上有刻度,此即刻箭,又称箭尺。使用时,壶中水通过流管不断泄到壶外,箭尺便逐渐下沉,以指示时间。由于是单壶,壶中水位在滴泄过程中会逐渐下降,从而导致流速不均,故应不等距地划分箭尺的刻度:越接近下端,刻度越疏;越接近上端,刻度越密,这样才能够表示相等的时间间隔。
浮箭漏的出现晚于沉箭漏,而性能优于前者。它由供水的漏壶、受水并放置箭尺的箭壶两部分组成。使用时,漏壶的水通过流管不断泄入箭壶,箭尺便随箭壶水位的升高而逐渐上浮。由于箭尺不放在漏壶中,故可以采取措施来保持漏壶水位的稳定,从而导致流量的稳定。而箭尺的刻度也因此可以均匀划分,并实现无间断的长时段计时。
多级补偿式浮箭漏的出现更迟,结构也略复杂。它的漏壶有上下两级,当下级漏壶向箭壶供水时,上级漏壶则为下级漏壶补水,从而提高了漏壶水位的稳定度和计时的准确度。较高级的浮箭漏可以有数个补偿壶,多级供水,进一步保证流量的稳定。
漏刻计时必须经常与天文测时比对,以确定计时的起点和时间单位。漏刻计时,同天文日晷测影和恒星位置观测相结合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计时系统。漏刻在中国使用了很长时期,一直到清乾隆时期西方钟表传入中国。
滴漏解决了夜间计时问题,也可以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应用很普遍。但它也有很多明显的缺点:壶的容量有限,需要不断加水;水的流速与压力有关,“满则速,浅则迟”,增加了计时误差。另外,水的清洁程度也影响流速,而且在冬天也可能还会冻结。
6.下列关于“滴漏”计时说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漏计时,是古代人类想出的共同的办法。
B.滴漏计时的优点之一在于它摆脱了对日光的依赖。
C.滴漏计时的另一个优点是不受空间的制约。
D.中国人发明滴漏计时早在春秋之前,远早于其他文明古国。
7.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漏计时的发展经历了“沉箭漏”、“浮箭漏”和“多级补偿式浮箭漏”几个阶段。
B.“沉箭漏”的特点是计时刻度是不等距的,越接近下端,刻度越疏;反之则越密。
C.“浮箭漏”的箭尺刻度是均匀划分的,并且可以无间断的长时段计量。
D.“多级补偿浮箭漏”的漏壶有上下两级,当上级漏壶向箭壶供水时,下级漏壶则为上级漏壶补水。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日昝仅能测量一天中的时刻,这种计时法存在依赖日光的明显缺陷。
B.滴漏计时离不开水及盛水的容器,因此计时的准确性与容器大小、水流及压力有关。
C.漏刻计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须经常与日昝测影和恒星位置观测结合,以保证准确。
D.滴漏尽管摆脱了对日光的依赖,然而它并未解决计时误差的问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日:“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3分)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3分)
(3)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日我卒当以乐死。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③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卒于官,葬于江宁。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②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③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③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2)在抒发情感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每空1分)(5分)
(1)总角之宴, 。(《诗经·氓》)
(2)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____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 ____ ,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7)月明星稀,____ 。(曹操《短歌行》)
(8) ) ____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 -19题。
影子(节选)
费雷拉
类似今天这种日子,用我这样一位度假诗人的粗俗话语来说,通常称之为“不协调”的日子。从清晨开始,蓝色的天空的颜色就深浅不一,犹如一幅劣等画,显得十分生硬。我刚把鼻子伸出门外,就立刻预感到今天的这种不协调,这一点从蓝色的天空与在街上推搡我的那些行人的讨厌而丑陋的面孔的不协调中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我这张面孔也大概令人生畏。”我默默想,然后便偷偷地在一个橱窗侧面的镜子里照了照。然而戒未得出任何结论,只是再次惊讶从我家里走出来的是一个与我完全不同的人而已,接着便重新上路了。
一场最大的考验还在等待着我。
刚拐进一条空无一人的街道,当我漫不经心地跟随着地面上的影子向前移动时,一个又高又胖的女人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她的皮肤油光闪亮,一件刚刚把她肥胖的身体裹住的黑色衣服也油光闪亮。
这个女人用分析的目光迅速地打量了我一眼,然后使出其不意仿佛杂技演员那样灵巧的抓住了我的那只手腕,把我推到墙上,用身子紧紧压住我的胸口,几乎使我喘不过气来。接着她便以哭泣为武器,用哀求的声音恐吓我说:“我的母亲快要死了!我绝对需要二十葡盾。给我二十葡盾!”
我茫然失措,身子几乎被她那巨大的块头压碎,呼吸几乎被她那难闻的汗味窒息,已经没有力量来进行反抗,只好颤抖着把一张二十葡盾的纸币交给了她。
如此轻而易举的成功使那位冒险者感到十分开心,当瞥见我的钱包里还有钱的时候,她决心再尝试一次。
她又以眼泪为手段,再次抓住我的手腕,重新把她那肥胖的身躯压在我身上,用一种真诚的声音勒令我说:“我母亲生命垂危,我绝对需要四十二个半葡盾去买药。你再给我二十葡盾。”
这一次我没有屈服。我感到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变得怒不可遏起来。我摇晃着她,高声喊道:“不,不,不!”接着就拔腿逃走了。
我羞愧万分。我受尽侮辱。我怒气满腔。我深深可怜起自己来,也极想开始发泄自己的种种悲伤:
“啊,我是多么的不幸!啊,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
我突然闭上了嘴巴,因为这时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情……
正如我刚才所讲的,我闭上了嘴巴,因为这时候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情。
我映在地面上的的影子突然用一只手掩住了我的嘴巴,迫使我沉默下来。
“嘘,别出声!如果你想抱怨的话,就回家去,把自己关进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免得打扰其他人。现在不要出声,你听见了吗?”
仿佛从我惊呆的眼睛里看出了不肯服从的闪光,影子没有就此罢休,站超来,给了我一记耳光。
然后就安安静静的重新躺在洒满阳光的地面上,一双眼睛望着蓝色的天空……
(原载《世界文学》1995年第1期,局部有改动)
16.文中开头部分,反复地写“不协调”,请联系全文分条回答“不协调”的具体内容。(5分)
17.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18.胖女人采取了哪些方法对我步步紧逼,实施勒索?这一情节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6分)
19.请概括小说主要内容,并分析小说主题。(5分)
五、语言知识及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一位位作者、一个个人物如在眼前,请选择必修一、必修二中的一位作者(如陶潜等)或文章中的人物(如荆轲等),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4分)
例句:没有坚定的信念,鲁迅就不会弃医从文,不弃医从文,中国何人领呐喊?
答:____
21.精彩的新闻标题往往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这样才更能吸引读者。下面摘选的是两则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标题,请选择其一,说明它的妙处。(4分)
(1)此时莫言胜万言
(2)莫言空前,莫言绝后
22.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其观点(不超过15字)(4分)
如何看待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呢?美国电脑工程师雅格布·尼尔森的研究表明:线性的叙述性的纸质图书适合深度教育,而网络并不适合深度教育。在非线性、充满链接的网络环境下,读者阅读网页往往是为了满足眼前的某个需求,希望从众多资料来源中去拼凑内容,寻找答案。一般来说,读者没有耐心在网络上阅读长篇大论。纸质图书适合深度学习的概念,而网络则适用于即时性、临时抱佛脚式的学习。美国神经科学家玛雅·萨拉维兹借助大量研究成果也认为,纸质书可能更适合学习复杂的、需要被牢牢记住的知识和概念,而电子书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台湾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里面有一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宋代苏轼《江城子》里,有一句词:“不思量,自难忘!”古今诗人的心炅都是相通的,总有一种情感让人刻骨铭心!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012~ 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3. 1 .28
======================================================================
1.C(A项“渐”读“jiān”,B项“量”读“liáng,D项“掇”读“duō。)
2.D(A嬉游,B惦记.C再接再厉)
3.B(偏僻: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的人烟稀少的地方。幽僻:幽静而偏僻。悠远:指空间距离的辽远;长久,久远。幽远:深远,幽深。流连:依恋而舍不得离去。留恋:不愿意离开或舍弃;对往日、往事的怀念。)
4.C(A“包括……等组成”为句式杂糅。B关联词“因为”不当。D项“由于”,“致使”句主语残缺。)
5.A(B“刘向”错,应该是徐陵,C成书于春秋战国,“军事”不典型;D“善恶对立,真假不相容”不正确,应该是善恶相容,真假共存)
6.D(“远早于其他文明古国”错误,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相同的计时方式)
7.D(当下级漏壶向箭壶供水时,上级漏壶则为下级漏壶补水)
8.A(日咎不但能测量一天中的时刻,还能测定四季。)
9.B(诣:到,去。)
10.A(③⑥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②是直接表现,①是说苏轼的品行的,⑤是王安石的话,④是苏轼守城的决心。)
11 .C(王安石没有生气,他们二人谈得融洽。)
12.(1)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犹”1分,“吾侪”1分,句意1分)
(2)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用兵”1分,“数”1分,句意1分)
(3)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所以”“常”各1分,句意1分)
13.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翻译】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建康东面各郡的人士尽情游赏山水,以射鸟钓鱼为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采用服食养生之法,不惜跋涉千里去收集矿石类药物。同时遍游东南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快乐而死去。”
14 (1)(4分)
①“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②”寒食泪”句表达丁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③“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⑤“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答出l点1分,2点2分,3点4分)
(2)(4分)
①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沮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而流出的泪又能使“冶城潮”涨起,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答出1点2分,2点4分。)
15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衰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6)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蓝色天空的颜色探浅不一,犹如一幅劣等画,显得十分生硬,不协调。(2)天空的纯净与丑陋的人情的不协调。(3)阳光明媚的天气,与人物灰暗的心理不饰词。(前两点每点2分,第三点1分。)
17第一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背景介绍,转入具体的事件描写,“最大”、“迸”留给人们很多悬念;第二处具有总领下文的作用,自然过渡到虚构情节描写,“离奇”指出了后史情节的性质。(每处2分)
18第一问:(1)用目光观察寻找对象,(2)用动作威逼直接下手,(3)从情感上感化博得同情,(4)得手后实施二次勒索。第二问,写出了这十女人凶悍狡诈,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性格特征。(第一问4分,答对一点得1分,第2问2分)
19.小说写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哀愁的人,在大街上被一个同样充满哀愁的女人勒索后,陷入更深哀愁之中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固然有很多不幸,但我们不能通过哀愁甚至勒索的方式将个人的不幸转嫁到他人的深刻主题。
20.答案略
21.(1)标题改编了“此处无声胜有声”,更融合了作家莫言的名字,诺奖本身就印证了莫言的实力,也许此时不用说太多话。∕莫言一语双关,既代表作家莫言,又表示莫言获奖时的低调,形象的表现了莫言获奖时的淡定心态。(2)一语双关。可以理解为莫言获奖开了先例,后面的人很难短时期赶上莫言。∕莫言开了中国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先河,但我们还有有信心,不要轻易说绝后,我国还有一批高水平的文学家,他们也可能会在几年内获得诺奖。在表扬莫言的同时,也给了其他中国作家以最大的鼓励和希冀。∕两个“莫言”都是不要说的意思。莫言此次获奖,不要说是空前的,也不要说是绝后的。
22.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各有优长。(4分)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伯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最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做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