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鞍山高一年级2014-2015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大家公认·空穴来风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每空3分,共9分)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1、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 1C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3B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2、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3、“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2D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3A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4、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5、3C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3D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A .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6·
C.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C项,这是现象
D.子孙能以礼葬、祭祀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
2.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含意的一项是()句子理解题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A项,由“孝”到有仁德:到人的为人,已涉及到与伦理的这种联
B.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B项,是“亲亲”与“文化品格”联系的判断,明显正确
C.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制下的代代相传。C项,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中的“这样”,“这样”呼应本段开头的“孝”,应指“孝的礼制
D.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几年内不改其志。D项,这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基·“孝”的要求
不是“孝”的“意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A项是原文意思的变换说法,语意没有变化,故正确
B.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B项,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项的时间跨度错3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C项,因果关系错乱: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青;因为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使”也改变了原意6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D项,“兵连祸结”时、“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13限制条件词语
昭穆制度是指宗庙制度之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一世为昭,二世为穆;三世为昭,四世为穆;五世为昭,六世为穆;单数世为昭,双数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1、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5A1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
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
"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
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
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cuì)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
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
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5A5恪尽
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全
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2、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
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5A4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
诏书嘉奖。
皇帝下诏嘉奖。
3、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
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6C恪集廷
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 渥:厚
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
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
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
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
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
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
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
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观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
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lì)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4、5A6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
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cù),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22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持节:拿着符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从下面两组试题中选择一组试题:
A组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恪正面行为的一组是( )(3分)反面行为
①闻人言其父,辄悲泣。孝道
②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不是行为
③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 发出动作者是朝廷
④恪不为动,益治水。救水,为百姓
⑤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信任夷人·勇敢
⑥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B.组题: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按主谓宾断句·沧为极/沧为(极)无边——语言节奏短促·语言节奏协调 无宾语·有宾语
北宋无边兵一说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4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
译文: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
(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1分)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5分)
译文: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
(智虑,经画、但、蹙、诚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除夕偶成(其一)
(清)黄景仁①
千家笑语漏②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家境清贫,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②漏:是古代的计时器。时间意迟迟:慢慢。 物外:世俗之外;世事之外
忧患:是一个动名结构的词语。其意思是1困苦患难(出自现代汉语词典)或2忧虑的事情(出自古汉语词典)。
8.诗的前两句,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手法:前两句主要用对比手法。(2分)
简析:
2、除夕夜,千家万户沉浸在笑声盈盈的欢乐中,自己却在节日里心生忧愁,怅然忧郁。(3分)
(3、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内心忧愁程度之深重。)
9.宋人王安石云:“看似寻常最奇崛。”纵观全诗,诗人写了生活中什么“寻常”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寻常:诗人写了这样一件“寻常”之事:除夕之夜,千家笑语之时,唯诗人茫然站在桥上,无人认识他,他只能长久地看着一颗像月亮的星星。(2分)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一生穷困潦倒、孤独寂默而在心中产生的无限1愁苦和伤感之情,(2分)以及对于自己和社会未来的2深深忧虑之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从下列两组名篇名句默写试题中选择一种答题。
A组试题:
(1)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 , 。(《诗经•氓》)
(2) ,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3)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B组试题:
(1)《诗经•氓》中表示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二句:“ , 。”
(2)《赤壁赋》中“ , 。”表明一世之雄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屈原在《离骚》中声明“ , ”,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速死,
或者流放,也绝不忍心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A组试题答案:(1)淇水汤汤,渐车帷裳。(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3)寄
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
B组试题答案:(1)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宁溘(kè)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5分)
2题风雨兼程人生路
——追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
1、他一生中有近七十年在与天气预报打交道。
2、1E他曾7次被邀请到“两弹”发射现场,为“两弹”的成功发射观测风云变幻。
3、在1954年和1998年两次百年不遇的长江洪水中,他以对天气形势的准确预测,避免了无数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4、2012年12月17日14时14分,噩耗传来——这位一生风雨兼程的气象人、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在北京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呕心沥血七十载的气象事业。
5、“陶先生,您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耕耘,孜孜不倦拼搏,呕心沥血,无怨无悔,为我国气象科技和气象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得知恩师与世长辞后,学生们在悼念网页上留下了情真意切的字句。
3题1“预报这行饭不好吃”
6、一辈子做天气预报,陶诗言给自己的第一句总结是:“预报天气七十载,成功失败四六开”。
7、从上世纪50年代为抗美援朝做气象预报的指导工作,到近些年来为我国南方部分省市的洪水做气象分析,3题2陶诗言坦言,预报这行饭不好吃,在做这些重要气象预测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8、1954年7月,陶诗言迎来一个重大挑战。3题3长江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进入8月下旬,水位高达29.73米,高出历史最高记录1.45米,并且持续6天居高不下。在这样高水位的威胁下,究竟要不要分洪,成了中央一时难以决断的事情:如果分洪,无数国家财产将被淹没;如果不分洪,一旦决堤,后果更加不堪设想。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陶诗言果断预报“暴雨即将终止”。8月18日,长江水位开始下降。
9、由于气象部门的正确判断,经过两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斗,武汉人民终于战胜了无情的洪水,保住了城市安全。
10、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两弹”。“两弹”对发射点和爆炸点的气象条件要求很高,而当时的军委气象预报力量达不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陶诗言被张爱萍将军“点将”。
11、3题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为了确保看清原子弹的姿态,要求发射时靶场上不能有卷云。所以每次执行发射任务时,我都要提早几个月过去,把酒泉周围的几个寨子什么时候上云的情况摸清。”以后回想起来,陶诗言说自己仍会紧张。
“ 成功的预报员要不断总结经验”
12、“盼望早日出新人,报准天气保家园”——这是陶诗言对自己七十载风雨兼程路的另一句总结。
13、1A新中国成立后,气象科学非常落后,天气预报的水平也很低。当时气象科学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预报方法,及时准确地发布天气预报。为此,中央军委气象局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天气分析预报中心,陶诗言出任副主任。
14、由于各种天气资料奇缺,而中国的天气又有着自己的特点,难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陶诗言等人开展了大量开创性工作。1C他们亲自观测天气、分析数据,手把手地带出了新中国第一批高水平的天气预报人员。
15、“陶先生长期担任中央气象台和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学顾问,我国许多科技骨干都得到过他的指导和调教,他在我国气象界有着崇高的威望,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徐国昌说。
16、“先生爱护、提携晚辈在学界负有盛名,我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先生总是耐心开导、主动帮助。先生德高望重,但在生活中却简约而朴素,从来不向研究所和组织提任何要求。为了祖国的气象科技事业,先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不求索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发自内心地评价道。
17、陶诗言曾把“预报天气”比喻为“医生看病”:“医院的诊断设备很多,像B超、CT等等,但最后下判断的是医生。天气预报也如此,数值结果出来后,最终要靠预报员根据经验给出结论。因此,一个成功的预报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新的预报思路。”
18、“陶先生,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您对我们的教诲和要求,我们将铭记心中,牢记一生。我们一定以您为榜样,不断攀登气象科技高峰!”在纪念网页上,学生们把思念和缅怀化作了前进的力量。
19、愿陶诗言先生的功勋、品德和风范永垂不朽!
(《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1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气象科学非常落后,缺少一套科学的预报方法时,陶诗言率领其他人员克服诸多困难,积极开展天气预报工作。A项“积极开展天气预报工作”表述过于笼统,原文只是说“开展了大量开创性工作”。迅速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预报方法
B.2文中多次提及人们对陶诗言的评价,这充分说明了他德高望重,注重培养科技骨干,为我国气象科技和气象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C.陶诗言始终能亲自观测天气、分析数据,手把手地带出了新中国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天气预报人员。C项“手把手地带出了新中国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天气预报人员”表述错误,原文是说“手把手地带出了新中国第一批高水平的天气预报人员”。
D.3陶诗言把“预报天气”比喻为“医生看病”,形象的说明了天气预报工作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新的预报思路,面对一系列数值时,要靠预报员根据经验给出结论。
E.陶诗言曾多次承担重大事件的天气预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人。E项“热爱本职工作”表述错误。天气预报不属于陶诗言的本职,他的本职是研究天气现象及预测天气形势。且文章中明确说了,7次到发射现场是“被邀请”。
(2).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风雨兼程人生路”的理解。(6分)兼程:1努力·2成功
答:陶诗言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呕心沥血七十载,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以对天气形势的准确预测,避免了无数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历经了诸多磨难,但他的人生是充实的、辉煌的,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解析】理解“风雨兼程人生路”这个本题,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风雨兼程”,一个是“人生路”。“风雨兼程”形容在风雨中仍然不停的赶路,回归到原文,即是指陶诗言克服种种困难,为我国气象事业呕心沥血。“人生路”指的是陶诗言一生都在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奋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报这行饭不好吃”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答:在做重要气象预测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丝毫不能马虎,稍有不慎,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如长江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是否要分洪的问题,对“两弹”发射点和爆炸点的气象预报等。
【解析】“预报这行饭不好吃”是句通俗易懂的话。“这行饭”指的“天气预报”这项工作;“不好吃”,是说这项工作难度极大,而且带有极大的风险。文章中提到了好几件事来论证这个观点,如长江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对“两弹”发射点和爆炸点的气象预报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气象预报”仅仅是个“预报”,准确率不高也没有什么。陶诗言也说:“预报天气七十载,成功失败四六开。”但气象学家陶诗言等气象人仍历尽艰辛,力求准确预报。你如何看待?(8分)——学会审题
答:
气象预报可能失败:
① 尽管科技发达,测量仪器先进,获取的气象数据较为准确,但自然界变化莫测,预报不准在情理之中;
气象预报力求准确:
②天气预报是否准确,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也和工业、农业、科技航天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尽管是预报,也该越准确越好;
③尽管是预报,但气象学仍是一门科学和事业,需要气象人实地考察,分析数据,准确判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提升科研能力;
④体现科学家不求索取,鞠躬尽瘁,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解析】陶诗言等气象人历尽艰辛,力求准确预报,主要是出于天气预报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记述了几件事,如长江遭遇洪水、发射现场预测天气等,都说明了天气预报与人民生活及国家建设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陶诗言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在下面两组成语运用选择试题中,请选择其中一组:
A组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