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职教中心2009-201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长武职教中心2009——2010学年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说明:.本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尚玉婷 制卷人:尚玉婷 审题人:雍元元
第 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洗涤( dí ) 颓圮( jǐ ) 屠戮(lù) 长歌当哭(dàng)
B.租赁( lìn ) 几缕( lǚ ) 不惮(dàn) 悻悻而去(xìng)
C.噩梦( è ) 浸渍( zì ) 创伤(chuàng) 瞠目结舌(chēng)
D.祷告(dǎo) 虐杀(nüè) 攒射(cuán) 殒身不恤(xuè)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隶属 蹒跚 钮扣 谄媚 吆喝
B.作揖 碟血 焦灼 漕杂 契据
C.咳嗽 怜悯 欧打 懒散 低廉
D.惩创 寥落 沉勇 启迪 苍茫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 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2).全球最大的连锁式零售商沃尔玛百货公司11月14日宣布,该公司第三季 26.5亿美元.即每股收益0.63美元。
(3).世界各国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宝藏,理应做好 整理工作。
(4).这家医院涂改了病人的《门诊就医记录册》, 无法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一审法院认定医院未完成举证责任,赔偿死者家属33万元。
A.盈利 营利 收集 以致
B.盈利 营利 搜集 以至
C.营利 盈利 搜集 以致
D.营利 盈利 收集 以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案件的调查过程中,他利用职权和各种关系假公济私,为犯罪嫌疑人—他的小舅子开脱罪责,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B.传统教学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即所谓课堂教学,无非就是传递书本知识,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个人接受能力。
C.我国《物权法》在经历13年的争论和立法机构高层人士空前绝后的7次审读之后,最终于今年3月份获得通过。
D.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美国所需要的世界秩序应该是天下惟美国左右逢源,并非真的允许“和而不同”。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职工工资不仅包括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还包括单位代扣代缴的各项费用,如包括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
B.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来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
C.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和谐美好的社会里,也不乏有一些带着 “面具”的人。
D.经历了多年的粮食短缺后,朝鲜在2005年终于迎来了粮食丰收,粮食短缺的问题有所缓解。
二、(9分,每小题3分)
(一)鉴赏下列两首诗,完成6—7题。
题乌江亭 夏日绝句
(杜牧) (李清照)
胜败兵家事不期, 生当做人杰,
包羞忍耻是男儿。 死亦为鬼雄。
江东子弟多才俊, 至今思项羽,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肯过江东。
6.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振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7.对两首诗的鉴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否定态度。
B.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C.李清照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
D.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二)现代诗欣赏
8、对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A. 第一诗句中的“温柔”描绘了日本女郎的情态美,欲言又止,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贤淑,温存,庄重。
B. 第二诗句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C. 第三诗句运用了重叠的手法,写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唤以及美好的祝愿。
D. 此诗以“送别”为题刻画了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更有缠绵的情志。
三、课内阅读(共21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B.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C.又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厌烦
11.下面句子中加波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
C.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代词。怎么。
D.将焉取之 焉:代词。哪里。
1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客的主人 行装 B.宴请的客人 行装C.宴请的客人 使者 D.招待过客的主人 使者
13.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至15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 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3.文中 划线 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竟至 竟会 竟能 B.竟能 竟至 竟会 C.竟会 竟至 竟能 D.竟能 竟会 竟至 14.文中画线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 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鲁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 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地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鼓励。 15.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疚。 B.呼应前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 C.言已尽而意未穷,直接并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暴行、流言的激愤之情。
D.“说不出话”的缘由是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极度哀痛。
第 Ⅱ卷 (共75分)
四、(13分)
16.填空。(每题1分共7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
(3)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
(4)风萧萧兮易水寒, 。
(5) ,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沉默呵,沉默呵, ,
(7)享誉世界的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是半自传体长篇小说《 》
17.将下列文言语译成现代汉语(6分)
(2)夫晋,何厌之有?(2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7分)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①
铁 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一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先生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他写的《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是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这年的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我的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5期)
注:①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8.在“我”与孙犁的三次见面中,分别写了孙犁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3分)
19.“我”为什么要把《灶火的故事》寄给孙犁先生?请分点概述。(4分)
20.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⑴下面句中的“终于”,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⑵下面句中的“深恐”,表现出孙犁先生什么样的心理?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
21.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4分)
分)
六、语言运用(1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1)下面这副对联有一处对得不够工整,请加以修改。(2分)
栏干槽净六畜兴旺,肥多水足稻麦丰登。
改为
(2)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它的下联(平仄不论)。(3分)
上联:读书须眼界开阔 下联:
20、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5分)
(2008年11月01日 人民网) 本报讯(记者叶洲)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食品卫生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昨天,卫生部、国家药监局、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联合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知要求,各地要对各级各类学校食堂、校内食品小卖部、饮食店、食品超市、学校自备供水及二次供水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要特别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重点检查。检查重点包括:堂、食品小卖部、饮食店等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情况;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相关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落实情况等。
七、(35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矮子对巨人说,我比你身材短。一个女人对男子说,我比你力气小。一个小孩对老人说,我比你经验少。一个丑妇对美女说,我比你容貌差。一个记者对富翁说,我比你贫穷。一个百姓对官员说,我比你地位低。……他们忧愁着。智者托着天平走过来,爽朗地说:“你们不必忧愁。测生命的重量,这些都不是主要的砝码。”
要求: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
于700字的文章。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想,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