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第30课《诗四首》
编 号 53、54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概括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认识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
认识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诗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语调,进入诗歌意境,领略诗歌语言的特点。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诗文、指导朗读。
1、大声诵读文章,给加点的字注音。(A级)
草盛( ) 荷锄( ) 荒秽( ) 草木长( ) 属国( )
燕( )然 候骑( ) 荆门( ) 徙倚( )帘旌( )
2、再读课文, 结合资料及词典,解释下列词语。(A级)
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 ) 但使愿无违( )( )
使至塞上( ) 单车欲问边( )
江入大荒流( ) 云生结海楼( )
帘旌不动夕阳迟( ) 徙倚湖山欲暮时( )
二、.填空。(A级)
1.《归园田居》选自________ ,共有_____首,本诗是第____首。作者______,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________ 。成语“________ ”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2.《使至塞上》是作者_______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_______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________ ,________ 。”
3.《渡荆门送别》是唐代________主义大诗人________所作,人称他为“________”。
4.《登岳阳楼》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
《归园田居(其三)》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B级)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情景。
2、思考: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意思?
三、四读课文,合作探究(C级)
1.“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2.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使至塞上》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B级)
朗读诗歌并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三、四读课文,合作探究(C级)
1.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诗句是哪一句?你能说说这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吗?
2.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
《渡荆门送别》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B级)
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三、四读课文,合作探究(C级)
1. 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吗?
《登岳阳楼(其一)》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B级)
1、首联表达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颔联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颈联中的“万里”“三年”有什么作用?
三、四读课文,合作探究(C级)
1.首联与颔联的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一、根据课文默写填空。(A级)
1. 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
2.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4.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5.《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拟人手法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登岳阳楼》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二、选择题.(B级)
1.对《使至塞上》诗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诗人的路程去向。
B.诗人用“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初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雄心。
C.第三句展现了大漠的辽阔与奇特壮丽的景色,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D.整首诗叙事与抒情结合,而作者的情感却在事件和景物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使得事、景、情融为一体。
2.下面对诗文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登岳阳楼》背景是靖康之变,诗人凭栏吊古,抒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诗歌气象开阔,苍凉悲壮,堪称杜调。
B.《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传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愿,也流露出诗人淳朴率真的生活情态,是五言古诗中的精金良玉。
C.《渡荆门送别》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极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三、拓展延伸(C级)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中有两个字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春天山花怒放的勃勃生机,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这四首诗。(看谁写得准确、工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