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观潮》教学一得
——让学生“抄出个性,抄出创造”
不少老师谈“抄”而“色变”,似乎此种作法属于体力劳动一类,不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不能够掀起课堂讨论热潮。他们可能还要问:这一抄,岂不就冷了场?这一抄,岂不就散了劲?课堂的气氛一抄就没,学习的热情一抄就无。
其实这种观点沦入了一种误区:教学中只有学生“说”得尽兴才算好课,课堂上只有热热闹闹才算成功。这当然是公开课优质课一贯的评价标准给予教师的一种误导。语文课到底首先应该重视什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或许这个问题并不会引起争议。答案很明确:应该是学生语文“素材”的积累。这个“素材”,包括基本的字词句,也包括范围更为宽广的写作阅读素材等。
我这里的“抄”的内容,不指教师一贯很重视的字词,也不指外延比较大的阅读写作素材,而是特指教师比较容易忽略的“课文句子”。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的句子都值得去抄。这里有一个教师必须客观地分析教材的“价值力度”问题。窃以为,小说类、说明类的课文抄的价值一般就不大。但也不一定,总之这要视文本资源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学力而定。我认为,如果课文和学生呈现以下几种面貌,则完全可以先用“抄”的方法为教学打下基础,甚至成为教学的主弦律。
如果课文太难,但表达富有哲理的。
如果课文太难,但表达极有文采的。
如果课文太简单,但有“抄”的潜力可以挖掘的。
如果学生层次偏低,其理解能力距离课文的深理解层面还有一定距离的时候。
“抄”并不是老牛拉破车一般“闷头抄”,我这里说的“抄”,是智慧地“抄”、诗意地“抄”、积极地“抄”。抄出积累,抄出语感,抄出理解,抄出创造。
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如何能让学生比较深刻地体会到《观潮》一文语言的气势与文采呢?经过琢磨,我心生一计:何不让孩子们边读书,边“抄对联”。
作法很简单:第一步,反复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一直读到脱口几乎就要成章的地步。第二步: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古诗文中的著名对子。第三步:告诉大家课文的语言资源异常丰富,丰富到了就在原文中我们也可以抄到不少对子。我的基本要求是:老师出上联,你们在课文中去“抄”下联。原文中的字词可以略作增减。
这法子,还真的就把课堂搅动了。我是从最后一段开始切入的。我说,我们要用对联来表达观潮的盛况。我出了三联,从简到难,稍加提示,学生便都在原文中抄出了“对句”。你看:
师:四马塞途 生:百物倍穹
师:江干席地不容闲 生:路途珠翠皆溢目
师:江干上下饮食百物倍穹 生:席地左右珠翠罗绮溢目
有了上面的指导和铺垫,孩子们兴趣倍增,抄出了不少好联妙句。虽大多还“不工”,但孩子们由此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却让人分外欣喜。请欣赏部分:
水军演练精彩 吴儿弄潮雄豪
水军演习五阵之势使我拍案叫绝
吴儿弄潮百变之功令人叹为观止
玉城 雪岭
鲸波 鲨浪
巨潮如雪 猛浪若奔
远出海门,形如银线 际天而来,声似雷霆
艨艟奔腾分合 吴儿争先鼓勇
吴儿善泅皆披发文身 艨艟奔腾具分合之势
黄烟四起,人物不相睹
烟消波静,一舸无存迹
健儿弄潮出没鲸波万仞 水军演习竭尽分合之势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 披发文身争先鼓勇腾身百变
观浙江潮 写雄豪文
浙江潮天下伟观 周密文世间雄笔
宋周密观潮下笔如鲸波万仞
今学子赏文出口似锦绣华章
这堂课上得有些意思,其“意思”在于教师挖掘出了文本独到的教学资源,从而获得了一个比较别致的教学切入点。《观潮》是一篇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思想意蕴学生很容易把握,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如何能让学生身心受到文言之美的洗礼。这篇文章气势雄豪,词语句式包括修辞方法的选择都绚烂多姿,如果老师一味苦讲,很不容易有共鸣;而学生如果一味苦读,也不易深入体会美感。抄对子的方法很有效,既照顾到了文本语言本身比较整齐的特点,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抄”其实是以文言解文言,创造性地让学生发掘了语言因子,再重组了语言因子,让对语言的解读、鉴赏和创造实现了三位一体的统一。
湖北的余映潮老师说“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优美的积累”,此言平易而深刻,一语而切中现在诸多语文课华而不实的毛病。此种教法要能成功实施,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地审视教材,深度挖掘教材。语文教师还必须切实地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需要。这种教法,返朴归真自然天成,不仅让语文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儿,而且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上有看得见摸的着的收获。它的缺点是应用不好会泛化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临场应变中具有高屋建瓴化散为整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