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认识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1942年的4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运动,被投入监狱,受尽严刑拷打。7月,诗人获保释,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联想到祖国的河山何尝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侵略,对祖国和人民更加同情爱怜。饱蘸感慨,写下了这如泣如诉的诗句。
写作背景
学习诗歌
1、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2、说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并把它们分成两类。
3、说说本诗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我的记忆
戴望舒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狱中题壁
用“我用留恋的目光”开头,用一
系列鲜明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校园、
对过去的留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