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 杜甫诗三首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25 杜甫诗三首

  • 格式:  PPT
  • 大小:  2.63M    46张
  • 时间:  2016-02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ppt课件(46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ppt课件(46页)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ppt课件(46页)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ppt课件(46页)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的创作历程
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
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
就是这期间写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远望所见)
指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两百公里。诗末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佃都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
前半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后半句运用了夸张、比喻,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之高大,。通过诗句,作者表达了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钟”,聚集或集中之意。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曾云,绝眦入飞鸟—— (细望所见)
诗人首先写了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而激发了内心的荡漾,由物及心,触动了内在情感的产生。”诗人杜甫面对着如此美好的景象,诗人内心浮动着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而面对着这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雄心勃勃的诗人无不产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府望所见)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
(1)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和积极向上的
进取精神,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诗的前四句景象描写顺序及感情变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
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
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春望
(1)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破败荒凉,人事全非
的春望之景,表达了自己在连绵战火中家书隔断,期待得到亲
人消息的焦虑心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
感情,感人至深。
以“望”为切入点比较两首诗: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
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
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
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
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
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写作背景来说:
从写作题材来说:
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怎能不沉重?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
《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
《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
探究
由此可见,诗人的个人境遇、诗歌的写作题材、主题思想都可以影响诗歌的风格。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三吏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朗读
háo


shù
qún
yìng


暮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  )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字词:
投宿
越过

多么
上前
说话
最近
苟且的活着
吃奶的孩子
老妇
应征
能够
断绝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1.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习过什么?
叙事诗,《木兰诗》
2. “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已经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3、《石壕吏》中写老妇和县吏的对话时,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方法,只写了老妇的语言,而略去了县吏说的话,请你运用想象将县吏说的话补写出来。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课文题目为《石壕吏》,为什么全文却以老妇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作者以老妇人的悲苦来反衬差吏的凶暴,这样写不仅节省笔墨,而且更真切感人。并且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表现了诗歌的含蓄性特点。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
态度蛮横,如狼似虎,奸诈刁蛮。
老妪:
危急之下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苦难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诗中有主要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诗 风:
诗人之心,与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息息相通。正因为忧国忧民之心,最终形成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赏析3:
“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
想一想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小试身手
运用学到的方法判断一下以下几首诗的写作时代,并说说你对它有什么新的体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背景】作于763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头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正流寓梓州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zhǔ):水中的小沙洲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④萧萧:风吹落的响声 ⑤万里:指远离故乡 ⑥长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⑦百年:一生 ⑧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⑨繁霜鬓:形容白发多。 ⑩潦倒: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背景】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深秋登高有感而作的一首七律诗,后人赞之为“古今七律第一”。
岳阳楼联
万家忧乐到心头
四面湖山归眼底
哑联
苏东被贬黄州后的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其实,这是二人开玩笑的一副哑联。
你猜得出来吗?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 啃 河 上 骨;
(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 流 东 坡 诗。
(东坡尸)
对联欣赏
泰山南天门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祝寿联:福似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翁。
开业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结婚联: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
春联:春光一片连天碧,笑脸千张映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