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辜负
辱没
了解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日炽。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正确断句。
3、疏通大意。
结合注释,同桌互译,不懂的画出来。
质疑并释疑。
朗读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仓鹰击于殿上
受地于先王
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派
在
从
到、往
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解释下列句中突出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
(2)天下缟素
(3)休祲降于天
(4)寡人谕矣
(5)以头抢地耳
通“措”,放置
动词“穿丧服”
吉凶的征兆
明白、懂得
撞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时,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⑵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3、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5、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 说明了什么?
想一想:
课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读“ ”,我看到一个
的秦王。
读“ ”,我看到一个
的唐雎。
秦王
唐雎
人物性格
奸诈狡猾
蛮横无理
色厉内荏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
启示一:
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懂得下面的道理: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
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 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
美元、电脑。
启示二:
培养一种能力:
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
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
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拓展思考
晏子:出使楚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
诸葛亮:舌战群儒
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 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言之有“节”
说话技巧
唐雎的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雎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丰富;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守”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可见,“守”是不畏强暴、坚守国土的具体表现。由于唐雎坚持原则,言之有“节”,从“道义”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义,触犯了他的尊严,难怪他要“沸然怒”了。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服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当秦王以“亦……尔”的口吻鄙视“布衣之怒”时,唐雎立即驳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但是,这些有根有据的“士之怒”,毕竟是历史上的事,已经过去了,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雄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
济宁师专附中分校 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