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议论文教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liqiang8571172@126.com
授课教师: 李 强
买汽车
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侯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假如现在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样一个错误论调,你将怎样辩驳?
你一言我一语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
讲授新课
本课小结
作业布置
1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掌握驳论文的思维流程
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1、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2、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国际联盟承认日本在中国的东北有特殊地位。日本的铁蹄进一步向华北深入。这时失败的阴影、悲观的情绪笼罩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国民党的《大公报》社论中说:“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玄虚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有所感触而叹息。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k∪āng)哄骗。
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阅读思考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讨论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明确: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讨论
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
现在:求神拜佛——自欺力
—他信力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精读课文小组讨论
1、诵读课文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反动派删掉它说明了什么?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反动派删掉它说明了什么?
明确: “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其危害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本质,触到了他们的痛处,所以……
品读6—8段,讨论探究
作者的观点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为此他举了哪些例子?作用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3、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间接反驳
齐读第9段,研讨以下问题。
1、“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共同研讨
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
第1—2段, 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树立“箭靶”。
第3—5段, 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言论的欺骗 性.虽然论据是事实,但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事实,而不是全体中国人。他们把自己这一部 分中国人当作了全体“中国人”。实际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通过驳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 中国人在。并列举了事实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
本节小结
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因为敌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的方式。
作业1、请完成印发的习题2、请同学们找5则关于“自信”的名言
感谢各位领导光临指导
再见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 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
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①,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研讨
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中的“一部分”和“全体”可知,“中国人”只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其御用文人,而不是所有中国人。指出了本文批驳的突破口,是论敌在论证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及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2、找批驳的“突破口”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突破口
是信“地”信“物”
是“他信”
是“自欺”
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
直接反驳
研讨
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中的“一部分”和“全体”可知,“中国人”只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其御用文人,而不是所有中国人。指出了本文批驳的突破口,是论敌在论证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及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
思考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