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复习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单元复习

  • 格式:  DOC
  • 大小:  128K    22张
  • 时间:  2016-0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六单元学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第一课时
目标:1、 背诵全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 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4、 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重点及难点: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预学导学: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一、我会学
(一)、自读课文 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练习: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 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全班齐读。
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 yǎn( )然 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纷 垂tiáo( ) 叹wǎn( ) 刘子jì( ) 语( )云 便要( )还家
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为业: 夹岸:
杂: 异:
穷: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问讯:
先世: 邑人:
不复出焉: 间隔:
皆: 语云:
不足: 既:
诣: 遣:
欣然:
3、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 )今义( )
交通:古义( )今义( )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今义( )
无论:古义( )今义( )
如此:古义( )今义( )
缘: 古义( )今义( )
延: 古义( )今义( )
津: 古义( )今义( )
4、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向:寻向所志( ) 耽耽相向( )
5、了解作者

6、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习后记:
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背诵课文。
预学导学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二、合作展示
1、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六)、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七). 深入讨论
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三、对不起,我还有问题(生提出疑问,同学解答)

四.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五、我的收获

六、自测评估
1) 背诵课文。
2)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3)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4)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5)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6)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七、学习反思:
内容:《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方法
诵读、默写、讨论法。
知识链接
 “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 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A级)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学习方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
1、 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B级)一试身手,我最棒。
(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4、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有鸿儒(      ) 可以调素琴 ( ) 无丝竹之乱耳 ( )
案牍之劳形(   )( )
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6、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7、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B级)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法: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8、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这是一种 的写法。
9、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是: 。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三、自展:解析课文(C级)展示风采,我精彩。
(学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部分先由学生试做或思考,自展课时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将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到位。)
10、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1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
这是一种 的写法。

1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 ”赞扬“ ”(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四)拓展训练 (C级)相信自己,我能过关斩将。
13、请举出古诗文中托物言志的例子。

14、仿照课文开头两名反向立意的写法写几个句子。

15、以《教室赞》为题,仿写文章托物言志、反向立意的写作方法。列出写作提纲:

(五)小结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学后反思:

内容:《爱莲说》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或回忆学校池塘里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写出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妖 ( ) 蔓( )   枝( ) 益( ) 亭亭( ) 净植( ) 亵玩( ) 焉( )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
君子( )   噫( ) 鲜( ) 宜乎( ) 者也( )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1.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设置问题情景二:  
1.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1.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2. 谁爱菊花?  
3. 谁爱牡丹?  
4.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讨论明确:     
2.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写一副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练一练: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 花之 君子者也。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4.甲文的中心句是:     
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  
6.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  
【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8.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内容:《核舟记》
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重点: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学习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导语设计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褶(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王 毅 叔 远 甫 刻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自测评估
1.给加线字注音。
(1)罔不 (2)贻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糝之 (6)髯
(7)天启壬戌 (8)篆章
2.解释加线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