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唐晓岚 审核人:赵翠翠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 ),字( ),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
一、预习导学。
1.给黑体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重点实词、虚词翻译。
甚异之 咸来问讯
复延至其家 诣太守
欲穷其林 寻病终
乃不知有汉 具答之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不足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还家”一句中( )通( ),( )的意思。
(三)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线索:
第一部分(第1节):写 。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研读第三部分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体会思想主旨: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三、自我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的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四、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① ② ③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二)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选自《三国志 王粲传》)
[注] 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 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 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 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 ⑥属(zhǔ)文:写文章。 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 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 ⑨加:超过。
1. 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停顿。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2. 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 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 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 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 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第22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知识链接:
“铭”文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有鸿儒( ) 可以调素琴 ( )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1.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这是一种 的写法。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
是: 。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四、自读:解析课文。
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
这是一种 的写法。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 ”赞扬“ ”(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疏通文意。(重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重点)
3.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难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及检测。
(一)解题:
“莲”即荷花。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二)简介作者: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给黑体字注音,然后熟读课文,注意文章节奏。
蕃 ( ) 出淤( )泥 濯( ) 亵( )玩
噫 ( ) 隐逸( )者 鲜( ) 不蔓( )不枝
(四)解释黑体字词:
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 )
3.不蔓不枝( ) 4.香远益清 ( )
5.亭亭净植( )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7.花之隐逸者也 ( ) 8.花之君子者也( )
9.陶后鲜有闻 ( ) 10.宜乎众矣 ( )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译课文。
二、课堂合作探究。
1.一词多义。
益:香远益清 鲜:陶后鲜有闻
受益匪浅 屡见不鲜
曾益其所不能 芳草鲜美
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花之隐逸者也
水陆草木之花
2.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3.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课堂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二)判断下列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濯清涟而不妖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三)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孔子,(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编纂(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
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
答:
3.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大道( )之行( ) B.选贤与( )能
C.讲信修睦( ) D.故( )人不独亲( )其亲
E.矜( ) F.皆有所养( )
4.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答:
7.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答:
8.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9.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答:
10.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
答:
三、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答:
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答: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知识链接: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因为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望岳》导学案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dài _______宗 青未了______ 生曾云_______ 凌绝顶_______
决zì_______ sāo_______更短 不胜zān_______ 夫如何_____
2.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意思。
(1)齐鲁青未了( ) (2)阴阳割昏晓( ) (3)造化钟神秀( )
(4)城春草木深( (5)会当凌绝顶( ) (6) 浑欲不胜簪( )
(7)荡胸生曾云( ) (8) 家书抵万金( )
3.列举中国的五岳名山及其特点:东岳______之雄,西岳______之险,南岳______之秀,北岳______之幽,中岳______之峻。
二、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4、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