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合集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合集

  • 格式:  DOC
  • 大小:  300K    87张
  • 时间:  2016-02

曙光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合集(90页)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主备人:郝琼 时间:2013年 八年级 班 第 小组 姓名
1.新闻二则
教师寄语: 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4.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点:
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学习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过程: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
二. 积累运用(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疑难字词)
1.摘录字词(读读写写及补充字词)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你补充解释的有:

3.词语的运用(自选不少于3个词语连词成段)所选词语:
连词成段:
4.结合课后1题完成: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 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 。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 、报道 、语言简明准确。
三、自主学习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两则新闻的内容。
2.在文中圈点批注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3.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探究案:
四、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5.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结合课后二题)
(三)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五、拓展延伸
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相同点:
 
 
不同点:
 

 
六、我的小问题:

课堂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七、达标检测
阅读选文,完成1-5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4.文中“至发电时止”从新闻角度考虑,它的作用是什么?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6.文中画线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具体分析。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二)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7.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什么? 8.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9.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主备人:郝琼 时间:2013年 八年级 班 第 小组 姓名
2.芦花荡
教师寄语: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学习目标】
1.了解并体味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手法,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学习重点】
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学习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知识链接】
小说的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总结: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

二. 积累运用(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疑难字词)
1.摘录字词(读读写写及补充字词)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仄歪: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
你补充解释的有:

3.词语的运用(自选不少于3个词语连词成段)所选词语:
连词成段:

三、自主探究
1.梳理文章思路。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用几句话进行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再读课文,按照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 节):
第二部分(开端、发展)( -- 节):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
一层( -- 节):
二层( -- 节):
第三部分(高潮、结局)( -- 节):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探究案:
四、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其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2.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
4.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6.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拓展迁移】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五、我的小问题:

六、【达标检测】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南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3.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4.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5.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概括选文的内容

7.加〖 〗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布置作业:请你发挥想象,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主备人: 郝琼 班级      组别        姓名
3《蜡烛》导学案
教师寄语: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学习目标】
1.朗读、探究、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
3.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学习难点】
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2.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本课篇幅比较长,但情节线索清晰,感人,人物形象非常鲜明。阅读中要抓住战地通讯的特点,迅速理清六要素,然后揣摩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和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感人至深的情感。结合课题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知识链接】
有关本文体裁:
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诗词及常用语中有关蜡烛的描写及其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 借蜡烛歌颂母亲。
学习过程: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
二. 积累运用(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疑难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腋窝

补充字词: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拂晓:
肃穆:
精疲力:
颤巍巍: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你补充解释的有:

3.词语的运用(自选不少于3个词语连词成段)所选词语:
连词成段:

三、自主探究: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__________________,讴歌了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烈士不惧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一生中的最爱的蜡烛,悼念红军战士,意义特殊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4.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案:
四、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 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课文抓住他(的)
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
。我是这样看出来的,例如: 。

2.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发现了课文中对 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 。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

3.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是一支 的蜡烛,它象征

4.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五、【拓展迁移】
我们学过了和战争有关的几篇文章,请结合你所阅读过的其它和战争有关的书籍,观看过的有关战争的影视作品,用你最想说的几句话谈谈你对人类,对战争的认识。


我的小问题:
六、【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主备人:郝琼 时间:2013年 八年级 班 第 小组 姓名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师寄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名贤集》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

二. 积累运用(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疑难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赃物    箱箧   制裁   给予  恍若  琉璃      珐琅   
眼花缭乱   惊骇     晨曦 瞥见    劫掠 
补充字词: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
你补充解释的有:

3.词语的运用(自选不少于3个词语连词成段)所选词语:
连词成段: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