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看云识天气(新教材人教版第四册语文) | |||||
教学目标 | 1、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2、 掌握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语。 |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目标1、2 | |||||
教学准备 | 预习 | 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 ||||
媒体 |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音响,网络 | |||||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凭语感让学生预测课文说明的内容,说说课题对全文的作用。 明确:课文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课题就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掌握课文的两个重点。 三、指导朗读课文,疏理课文结构 要求:1.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新词的字音、词义。 2.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看云识天气为重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大 意。 4.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 5.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峦 霎 盈 缕 晕 兆 谚 绸 絮 缀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课文分段及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自然段)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文的结构是“总说——分说——总说”。 四、研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对云层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1.学习第一部分。 ①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哪些句子又说明了云的“变化无常”? 明确: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了“万千”、“有时……有时……刚才…… 一霎时”,紧扣了“变化无常”。 ②本段的最后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以“招牌”作比,说明了云是天气的标志,可以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2.独立思考,分析第二部分。 ①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两个层次:第一层(3—5自然段),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6自然段),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边读课文,边填表,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3.学习第三部分。 ①讨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它有哪些局限性? (从课文中找答案) 五、统观全文,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比喻说明。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统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2.描写说明。如:“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塌”、“乌云弥漫”等词语描写了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3.诠释说明,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做积云。 4.引用说明:如:“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 六、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并且告诉我们怎样认识。掌握这些规律,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 七、巩固练习,填写下列简表 ①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利用电视、网上、阅读资料等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班上交流。 | ||||||
教学自评: | ||||||
自 评 指 标 | 自评等级 | |||||
A | B | C | D | |||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 ||||||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 ||||||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 ||||||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 ||||||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 ||||||
得失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