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考试卷

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上)段考语文试卷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七年级(上)段考语文试卷(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24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正确。请考生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 zhù B qī D zhuó cù )
A.啜泣(chuò) 贮蓄(chù) 澄清(chéng)
B.栖息(xī) 雏形(chú) 枯涸(hé)
C.玷污(diàn) 伫立(zhù) 抖擞(sǒu)
D.迸溅(bèng) 着落(zháo) 猝然长逝(z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2分)(A 斜 –邪 C 他 D 匪)
A.怡然自乐 改斜归正 险象迭生
B.花枝招展 繁弦急管 碌碌终生
C.异国它乡 小心翼翼 绝处逢生
D.获益非浅 头晕目眩 可望不可即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B.段考即将来临,即使是在课间,同学们仍然埋头苦读,都没有了聊天的闲情逸致。
C.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D.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应能够怅然若失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A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与语境不符。C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D怅然若失:形容迷惘、不快的心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2分)( 解析:A句去掉“能否”;C句删去“不再”;D句删去“使”)
A.能否讲究方法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关键。
B.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举办一届科技含量很高的奥运会。
C.为了避免不再发生交通事故,人们必须礼让为先。
D.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校园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5.下列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①就像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
②散文虽“散”而不乱。
③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
④这才能成为整齐的珠串。
A.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6.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D,不是绝句,是律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这首写景诗抒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江面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名留青史。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节选自朱自清《春》)
7.下列加点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C“仿佛”表明后面的描述是作者想象的,并非真实情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B.“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满”字突出了草很长,表现作者对春草长势很满意。(春草多 喜爱之情)
C.“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仿佛”表明眼前桃子、杏、梨很多。
D.“散在草丛里”一句中的“散”字写出了春天野花开得稀少零落的样子。(多而不集中)
8.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2分)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嫩嫩的,绿绿的”放句末,单独从句中拿出,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B.“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写的是人在地上的各种活动,侧面描写春草勃发,突出草的嫩绿可爱,给人带来欢乐。
C.“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的修辞,将花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了各种花在春天竞发的美好景象。
D.“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一句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野花亮晶晶的特点,突出了野花的灵秀、可爱。(比喻和拟人,写出了鲜艳明亮、繁多、闪动)
9.下列关于文段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浓艳到淡雅)
A.文段抓住春草、春花的特点,通过描写春草勃发和春花竞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作者写春花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突出了春花品种多、花色艳、花味香的特征。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顺序不能调换是因为这和前文“桃树,杏树,梨树”
一一对应,也表现了对花朵色彩的描绘是由浅到深。
D.作者写春花,虚实相生,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写的句子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
杏儿、梨儿。”侧面描写的句子是“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三、文言文阅读 (10-12小题,每小题2分;13-16题 ,共10分;本大题共16分)
(一)童趣(沈复)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时常 B所以/旧知识 C身体/自己 D正/地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而时习之 B.故时有物外之趣 温故而知新
C.蹲其身,使与台齐 吾日三省吾身 D.余年幼,方出神 有朋自远方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介词,在A代词/副词 B助词/代词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其恕乎 B.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而时习之
C.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D.使之冲烟而飞鸣 人不知而不愠
1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我当时看虫斗看得太出神了,癞虾蟆突然闯来,势必害怕。)
A.“我”常常有“物外之趣”是因为我小时候视力好,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象。
B.“视蚊如鹤”这一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表现了“我”幼小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C.癞虾蟆让“我”“呀然一惊” 是因为癞虾蟆如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的缘故。
D.“我”惩罚癞虾蟆,是为小虫复仇,更主要的是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审美情趣。
第Ⅱ卷(共76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译文:(我)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强”1分,句意1分)
(2)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译文:(它们)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为这高兴得连声叫好。(……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1句1分)
(二)孙叔敖杀两头蛇
孙叔敖①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②见两头之蛇者死,向③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④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⑤也。(刘向《新序》)
【注释】①[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楚庄王时,为楚令尹。 ②[闻]听说。 ③[向]从前。 ④[阴德]不为人所知的好事。 ⑤[仁] 施行仁政。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杀而埋之 代词 “它”指蛇  (2) 汝不死也   你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译文: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民就已经相信他能够施行仁政了。
16.从这则故事看,孙叔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舍己为人。
【译文】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哭着回家。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国相……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7.按要求填空。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③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⑦请完整默写杜甫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五、综合题(共4分)
18.认真阅读以下材料,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两个活动。
(1)仿写句子。(2分)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仿句:理想既是一种幸福,理想又是一种磨难。
(2)请回忆刚过去的夏天,结合下面的情景写一段话。(不少于20字,2分)
情景:夏天 傍晚 天空


落
日
的
余
晖
染
红
了
半
边
天
,
美
丽
的
云
霞
缀

满
天
,
天
空
就
像
一
幅
美
丽
的
水
彩
画
。





 六、课外现代文阅读(共12分)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请了一位先生。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的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19.这段文字所写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我”10岁那年年底的一个夜里,地点是“我”的家中,主要人物是母亲。(6分)
20.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2分)
这段文字写的是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
21.看到“我”背不出书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母亲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我”是怎样认识的?(4分)
“饮泣吞声”是因为儿子挨打时感到痛苦,勉强说“打得好”是希望儿子读书上进,表现出母亲关心教育儿子的复杂感情。“我”当时是“不敢怪”,如今是十分“感念”。(扣住原文答)
七、作文(40分)
22.题目:记一件_____________的事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主题鲜明,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③写一篇记叙文,600字以上。
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能出现真实姓名与班别。